如果想拍一部电影,想表现盛唐气象,那么谁最适合做代言人?可能有人会想到唐玄宗和杨玉环,但是不是更多的人像我一样,脑子里立刻蹦出一个名字:李白。
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被杜甫称为“酒中仙”,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应该是最闪亮的一颗星。若问唐代诗人知多少,据统计,光留有姓名的就有2300多个,这数量是不是令人拍案惊奇?
而李白,毫无疑问地站在了唐代群星金字塔的顶端。只要读过书的人,应该都会背诵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人生低谷中,我们会想起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得意时,我们会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写边塞的豪壮: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他写宫妃的旖旎: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他究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诗歌?每一首诗都让我们看到盛唐的豪迈奔放,斗志昂扬。
所以,电影《长安三万里》也想讲述一个李白的故事,一个盛唐的故事。可是,如果从李白的角度展开情节,似乎缺少新意,又显得单调,于是,一个新奇的创意产生了,电影借高适之口讲述了李白的一生。可为什么是高适?
电影中,当程公公奉朝廷之命,不远万里来到高适身边核实他与李白的交往史的时候,随着李白的音容笑貌在高适的回忆中神采飞扬地出现在银幕上,我们再一次确认,论及唐诗,李白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我们也确定,《长安三万里》真正的主角是李白。电影以高适视角讲述这个故事,是因为历史上两人确实曾双向奔赴过;李白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中,高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谪仙人”李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形象?高适又是怎样的模样?二人大战三百回合的初相遇,已经内涵了两位大诗人的性格特征:高适一身素袍,李白白衣飘飘;高适为丢失了仅有的盘缠而忧心忡忡,李白则高调宣称失去金银并不足惜;高适因为口吃而讷讷,李白则一张嘴便口若悬河……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啊,是不是正是因为互补,才成就了他们俩一生的或相忘于江湖、或急难时鼎力相助的好友?
不过,电影如果只是讲述诗仙的一生,只是讲述两个大诗人的友情,未免又流于浅薄。因此,影片起始于“安史之乱”爆发的数年后,而不是直接表现个性张扬、艺术精致、文学正充分表达着各种不同生命之光的盛唐气象。电影更想激起屏幕前的的观众一起来思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是如何盛极而衰的?所以,大幕一拉开,撞入我们眼帘的画面是山川瘦骨嶙峋、大地白雪皑皑,大唐节度使高适率领的唐军如困兽一般,被吐蕃大军围攻得狼狈不堪……一片肃杀与冷寂。
究竟为什么,那样的盛唐,国运突如其来地急转直下?究竟为什么,两个壮志凌云的年轻人,只能在酒肆里一个借酒浇愁,一个怅然若失?是“安史之乱”使他们失去了大好前程吗?可是那个时候长安还是一片歌舞升平。我们看到了张旭、贺知章、王昌龄、王维,甚至还有常建,似乎他们都在长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其实,他们没有。看似花团锦簇实则满目疮痍的大唐江山,让很多“李白”和“高适”梦断长安,这才是大唐急速转衰轰然倒塌的原因。
高适的《燕歌行》是我极喜欢的一首诗: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雄健豪放又慷慨悲凉的长诗,使年轻的高适名扬四海,却给不了他渴望的仕途。直到在知天命之年,在三万里以外的边关,在狼烟四起的乱世,他才找到了自己的机会;
一生渴望入仕的李白回望长安,也曾抱怨: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不是他们的乐园,他们,曾经梦断长安;大唐,最终失去了长安——长治久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