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我对重阳节最早期的认识。这个节日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不像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已根深到国人的文化意识当中,也不像清明、端午、中秋,在被确立为法定假日之后逐渐受到重视。“重阳节”——这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竟然淡出人们的视线,仅仅成为诗里的“九月九日”而不带任何色彩。
一边是与它时间相近的“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受到热捧,另一边是韩国人民继承了我们丢弃的这个千年节令。如果“重阳节”拥有生命意识,他眼见这种境遇会是何等悲凉?
重阳节的起源及嬗变
“重阳”这个说法最早见于《易经》。
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故名重阳。
在当今学界,对重阳节的起源持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先秦时期(距今2238年),第二种认为重阳节起源于西汉(距今2219年),第三种认为其起源于东汉(距今1992年)。
重阳在先秦
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礼记·月令》)
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袛敬必饬(chi)。(《吕氏春秋·季秋纪》)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吕氏春秋·季秋纪》)
由此可见,当时的秋季已有养老祈寿,秋尝以祭飨天帝、祭祀祖先的活动了。
重阳在西汉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西京杂记》)
重阳在东汉
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艺文类聚·四民月令》)
不管持哪一种观点,能够确定的是,这个节日在我国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
重阳节的嬗变
从起源来看,重阳节期间主要有求寿、祭祀、宴饮等活动,这是重阳节的早期功能。而南朝梁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记载道: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由此开始,重阳节驱邪避灾的节日风俗开始广为流传。从这里可以看出,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的习俗来源于古人对灾难的恐惧,又由恐惧催生了这样的避灾活动。
随着人们对世界认知,重阳节驱邪避灾的神秘意识逐渐淡去,这一节日也渐渐成为人们祈求长寿、强身健体、登高野宴等极具休闲与浪漫的民俗活动。
九月九日,人们把菊花糕切成薄片,搭在未成年人额头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明·高濂·《遵生八笺》)
重九,都人结伴呼从,于西山一带看红叶,或于汤泉坐汤,谓菊花水可却疾。又有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之俗,谓之“辞青”。(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
今天的重阳节被国家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将九月九日这一天定为“老人节”。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的当代中国,这一结合极具时代意义。而且,追溯重阳节的起源,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养老祈寿、祭天祭祖的早期功能。将重阳节与“敬老”相结合也可谓是重阳节功能上的一种回归。
重燃文化自信,拾起重阳习俗
重阳节民间习俗较多,主要有:饮菊花酒、登高、赏菊、佩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饮菊花酒
菊花酒的酿制需要一年的时间,九月九日采摘初开的菊花及茎叶,与酿酒的粮食相调和,放至次年的九月九日开启饮用。
过去,人们将菊花称为“长寿酒”。菊花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也因此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重阳佳节亲朋相会,共饮菊花酒,相祝长寿成了这一天重要的习俗。
登高
按照《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习俗最早是为了除灾避祸。重阳登高的习俗自魏晋以来经久不衰。随着朝代更迭,重阳登高驱邪避灾的神秘色彩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休闲、娱乐的状态。于是,重阳登高成了一项强健体格的娱乐活动。很多文人墨客也在这一活动中吟下了千古名句,给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一丝浪漫的色彩。
赏菊
菊花又名黄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花中四君子之一。它独立寒秋的高洁品格,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在传统文化当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重阳时节正是菊花盛放的季节,至唐宋时期,重阳赏菊、饮菊、咏菊成为一项主要的节日风俗。
佩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又叫越椒或艾子。茱萸开小黄花,花期6-8月;果实成熟时呈椭圆形、红色、味酸,9-10月是果实的成熟期。
在民间,茱萸被誉为“辟邪翁”。其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可治疗霍乱、晕眩耳鸣、小儿积食等杂症,若小儿拒绝食用,佩戴在身上亦有疗效。佩戴茱萸囊或者茱萸插头的习俗也成了重阳节的标志性活动之一。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称花糕、菊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
相传,古时候一些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于是有人想到了用“吃糕”代替登高。取“糕”的谐音,表示步步高登。因在重阳这一天吃,后被称为“重阳糕”。
重阳糕在南朝时已有,于宋代盛行。制作方法因朝代与地域而有异,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主要由烙、蒸两种制作方式。制好后糕上还会插上五色小彩旗,深受儿童喜爱,夹馅制成双羊的样式,取意“重阳”。
复兴重阳文化
近代社会,很多传统文化及习俗被简单得冠以“封建迷信”标签,当作文化糟粕被剔除。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年轻一代受西方观念影响深远,很多传统和习俗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重阳节就是其中一个。
传统文化像一条被冷落已久的长龙,它对人们长久以来的无视忍无可忍,终于仰首而去,只留下腾飞时激起的水花,像极了人们心中的泪。
有研究表明,过半数的年轻人不知道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不知道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对于这一节日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如此何谈传承?
清明、端午、中秋被定为法定假期,可单单落下了重阳。
重阳节,是一个亟待国家重视与社会关注的传统节日。不要让千年传承在这里断代。
参考文献:
《文化遗产·2017年第5期》“避难-登高-尊高年”与诗意人生——关于重阳节俗文化创新的思考 作者:黄意明、秦惠兰
《文化遗产·2017年第5期》九月九日重阳节探源 作者:郭佳
《传承·社会视角》重阳节与重阳习俗演变 作者:乔凤岐
《媒介与文化研究》从重阳节看传统节日传承中的问题与思考 作者:黄岚
《理论与方法·社会转型期文化习俗与生活方式的嬗变与重构系列专题(VI)》重阳节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宋凯丽、毕啸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