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在国外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你看老外的评价方式多棒:Amazing,Excellent,Very good,最差的也是Good。再看中国人的评价,好、中、差,太伤人自尊。”
当时我听到她这样说,觉得哪里有点不对,但是说不出来。
但在国外呆久了,也慢慢适应了这种评价方式。哪怕考试不及格,但你善良,有爱,会踢足球,游戏打得好,你还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你!Just be who you are!
似乎这种方式这些年也慢慢传到了中国。
学校不让搞排名,老师不敢批评孩子。各大公众号以及教育自助书籍都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多鼓励,多赞扬,多倾听,多共情。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
在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信念:高自尊会让人成功。而高自尊是通过强化正面鼓励、避免负面反馈而获得的。
再直白点说,就是告诉一个孩子“你真行”“你真棒”“你可真优秀”,他/她就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个很行很棒很优秀的人,然后他/她就会成功。
或者反过来说,如果告诉一个孩子“你不够认真努力“,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在潜意识里植入一个”我不够好“的信念,长大后变成一个loser。
我也曾经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所以我对儿子的教育鼓励多,批评少。甚至有时在他做错的时候,也会想着怎么用委婉的方式去说,尽量不伤害到自尊心。
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当一个孩子收到的都是正面的赞扬鼓励,而没有负面的反馈时,他就会缺乏对自己客观的认识,陷入到一种虚假的自信之中。换句话说,就是我觉得我老牛了,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牛。
就好像不知道自己排名的孩子,以为自己是excellent,而事实上是后几名。
我们那么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但这样真的能培养出高自尊的孩子吗?
成功确实会提高自尊,但自我评价高并不会让人更成功。真正的高自尊,是通过面对困难不懈的努力、不断地设定目标超越目标而获得的。这是一种面对世界时平静而强大的自信,是要经过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经历过身体和心灵的磨砺才能获得的,怎么可能因为几句话就有了,因为几句话就没了?
那么如此愚蠢的信念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它为什么会在如此大的范围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查找了一些资料,以下是我找到的答案。
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有一位叫做John Vasconcellos(简称为Vasco)的政治家,发起了一场席卷整个美国的运动——“自尊运动”。他在运动中声称:提高人的自尊,会解决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包括失业、离婚、教育失败、暴力等等。他申请到了政府资助经费,得到了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上了奥普拉秀,招聘了25个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作为主要的运动推动领袖。他告诉每个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重要的,你是最独特的,只要你想,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就是这个哥们儿。
这个运动的起源来自于Vasco自身的经历。他小时候很聪明,但个子很矮,很胖,很自卑,总是觉得自己“不值得”,所以做了很多事情都失败了(比如竞选班长)。长大后,他遇到了一个天主教牧师,牧师是卡尔罗杰斯流派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告诉Vasco每个人都是好的,应该被“无条件地正面对待“。后来Vasco参加了一个密集的心理治疗工作坊,成为了一个”人类潜能运动“的拥护者,坚信幸福的人生取决于你是否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在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美国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60年代到2004年,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拿A的比例从18%升高了48%,而SAT成绩实际上是在降低的。
许多学校取消了评分,老师的评分标准比过去宽得多。近几十年来,高中成绩一直在上升,现在的平均成绩是B,但这并不是因为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得分并没有随平时学习成绩的上升而上升。
老师不可以惩罚学生,不能对孩子说“你真淘气“之类的评价性语言,甚至不能大声对孩子讲话。
孩子即使考试不及格,也要赞扬他们其他的优点,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很棒的人。
结果怎样呢?
一所名叫Barrowford的学校在这样做的一年后,成为了地区排名倒数第一的学校。
科学研究不是证明了这是有效的吗?
后来人们通过调查发现,心理学家给出的真实结论是:“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esteem and its expected consequences are mixed, insignificant or absent(没有发现自尊和其所期待的结果之间显著的联系).” 但Vasco大哥为了获得政府的资助和维持自己的名声,把这个真实的结果给隐藏起来了。
所以,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和谎言。
但是,这个谎言持续了30年,让无数本来可以发挥潜力的孩子迷失在虚假的自我幻觉之中。现在,美国人开始觉醒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教育家开始批判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回归奖惩并存的教育传统。
希望这场闹剧早点结束。
也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End
参考资料:
[1]'It was quasi-religious': the great self-esteem c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7/jun/03/quasi-religious-great-self-esteem-con
[2]"The Power of Bad", Roy F.Baumeister, John Tierney
作者简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