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平均水准以上就是不落后了……在心理学上有“乌比冈湖效应”-高估自己水平,“邓宁-克鲁格效应”能力最强的人却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样的:因为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所以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于是,一个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确实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又如何呢?
在教育体制里,人们把“及格线”放在 60 分, 40% 以后的都是落后。
步入社会之后,20% 之后都是落后——因为 20% 的人占有了这世界中有限的资源中的 80%
进入二十一世纪, 移动互联网相当于已经连接了所有人。 “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 。弄不好,百分之一之后全是落后。
这种感知范围的变化,会让每个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一方面能看到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得努力去追赶,是一种正向的激励。---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如自己的人,“比下有余”更有说法。至于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感知差距,随后又应该如何调整,则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
现在能从朋友圈感知更多的人的变化,我们心里会有点感叹,当年我和他差不多,甚至还比他强呢!想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心态,最好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有过一次类似的成功体验,你会找到方法信心,在其他事情上踏踏实实地认真去努力做到最好。我应该从当年入职考试取得一次成功体验,然后对自己有了信心。然后有了持续成长的心思。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我的危机感让我有了持续成长的心思,不怕当年我比不赢你,那等20年后我们再来比下!
说钱不并可耻,我想要财富自由,时间自由,我想:
1.早晚有一天,要做到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2.早晚有一天,要做到不落后,成为前百分之二十,甚至前百分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