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

作者: 风语者1026 | 来源:发表于2018-12-15 23:47 被阅读64次

       

    “二程”画像

          早就知道房后在修路,但修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今天说什么都要探一探路。

          出门向北走,过了两个桥洞,就可以看到正在改建的道路。路还未开通,车流量并不大。在拐角处横放着一个脚手架,我特意走近看了一下,脚手架是顺摆的,路并未堵死,大车过不去,但过小车不成问题。在路右边是仍在施工的建筑工地,虽未完工,但已初具规模。可以看得出,这里将来会是一个街心公园。公园南面应该是一个牌坊,过了牌坊是一座小桥,桥上的石制栏杆很是精巧。我走上小桥,桥底是打磨平整的石块,干净得很,像大多数北方的仿古建筑一样,仿的成份要远远大于古的成份。沿着马路向北走,可看到已近完工的几栋建筑,灰墙绿瓦的,或许是关帝庙什么的吧!不多远,就到了柏油路的尽头。

          路的尽头还是建筑工地,用蓝铁皮挡着,旁边开了个小口,供居民进出。路向右拐不远处就是古书院社区。我想:这么大的一个社区,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出口呢?于是走进社区,院子里人不多,两位大妈提着刚买的新鲜蔬菜,交流今天的购物信息。我跟在两位老人后面,绕过供居民休闲的绿化带继续向北,果然看到一个出口。

          这是段上坡路,路两边都是平房,还有几个大的院落,院子里停满了小车。走到尽头向左拐,再走大约二十多米,就可以看到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前方施工请绕行”。这里的路经过施工车辆的碾压,早已变得崎岖不平。“如果开快,一定会磕住底盘。”我自言自语道,“不过,慢点开,问题也不是很大。”继续前行,就到了正路。

          这是一大块正在修建的工地,可以看到路被拓宽了不少。黄土地面并未碾平,用绿色的网罩着。不远处是一辆挖掘机,无精打彩地爬在那儿,沒有一个工人。我看到两男一女正在谈天,于是过去问道:“师傅,前面能不能过去?”其中一个扭头问:“开车吗?”

          “是的。”

          “那就不知道了,不过,你可以过去看看。”

        于是继续前行,走近一瞧,又是一大块蓝铁皮将路堵得死死的。

        “完喽,看来此路不通呀!”

          这时,我想起了墙上的一个宣传标语,好像说发扬什么精神,似乎有个程字在里面。天天念叨古矿、古矿,其实全称应是古书院煤矿,难不成刚才路过的庙宇似的建筑就是古书院旧址,就是当年“二程”讲学的地方吗?

          “二程”就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此之大----所谓影响宋明清几代的“程朱理学”,其中的“程”就指的是他们二人。而他们曾经讲学的地方却如此寒酸,以至人们听到古书院只知煤矿,而不知“二程”。哦,晋城,你竟拥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什么不去传承与发扬老祖先留给你的精神财富,非要把先自己变成一个土包子,然后通过挖矿成为一个暴发户的方式让大家认识你?

          在文化的传承方面,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附百度资料:

          古书院旧址地处晋城市北街街道办事处古书院居委会。据史料记载,这座书院是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设立的。程颢北宋年间在晋城任县令3年。期间,他与其弟程颐创办书院,用于讲学兴教,曾开创了“泽州学者如牛毛”的繁荣局面,“古书院”因此得名。在如今的古书院小学校园内,有一块上刻“宋晋城令程明道夫子之神位”的石碑。据小学校的人说,这座建于1975年的小学校所处的位置,就是在古书院花园的旧址上修建的。至今,在古书院旧址上仍有保存完好的文昌阁。建于清初的明清时代风格的四合院建筑原来有4座,目前仅有1座保存完好。虽然这些建筑保留了原始的明清建筑风格,然而由于历数百年历史风霜,年久失修风采已逝,许多极具文物价值的木雕门窗残缺破损,部分房屋面临坍塌的危险。如今的古书院旧址大多变成居民住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雨如花飞:“拥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淀,却不懂得传承与发扬,为什么非要把先自己变成一个土包子,然后通过挖矿成为一个暴发户的方式让大家认识你?”这一问,很有力度!
      • 小河边的依依杨柳:虽暂时路不通很麻烦,但从长远来说,修路绝对是好事。

      本文标题:探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wz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