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占据我生活的两个内容,一个是剧集繁花为什么会这么成功,第二个是陈朗的悼夫文。
第一个内容是个追问。我查看了很多访谈和文字,当然还有原剧集,因为买了腾讯会员, 随时查看是很方便的。 剧集是没得说的,摄影、置景、光、音乐、剪辑……故事、结构、人物、精神核心,特别是节奏,各个点都完美契合。 我看到的大概就是王家卫的审美和艺术创造力,能看出王家卫对坚持、拒绝和舍弃,有着特别深的理解。
王家卫做剧集繁花的过程对有追求的人来说是很好的示范。 这个过程显示了他个人成长背景和个人品味及合作能力及驾驭能力和他为了一个作品用到的心力。这也是很多人乐此不疲地深究拍摄前后细节的意义所在。
没有离开衡阳的时候我也会有沉醉其中的安逸幸福感,低廉的日常开销,离开之后过得是很纯粹的精神生活,远离了从前工作及生活的被动和无奈,现在的生活自在,作为年过花甲的人,自省而探究,当然也享受眼下:还算健康的身体,阳光 ,生活的宽广和美。
农历年前是腊梅花开的时节。我从前都没有亲眼看见过腊梅。 19年底的一天, 我照例是先从衡阳去昆明看望老母亲,然后从昆明到上海。离开机场,顶着寒风,我到了女儿家附近的一家小店等她,她家的钥匙我一般放在在苏州家里,他们去日本之前我和她都需要见一面。长途奔波的两端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是我的肉身疲惫和无力:为人母为人女,我都没啥力量。看到街头的黄色腊梅,匆匆一眼而已。当然后续断断续续也看到或者拍过,断断续续明了腊梅和其他蔷薇科的梅花不同,也明了腊梅为什么大多是朝下开花。
这几天才忽然想起花开也就是有期限的,特意为了一支腊梅出行。 亲眼看见盛开的繁花,闻了腊梅清香,内心无比满足和幸福,自己居住的小区也有很多腊梅, 但老小区的氛围和树木的修剪管理就差一点,所以,对氛围感有真切的体会,回家后看到网络上的很多的腊梅光影作品及诗歌意境,才知晓更多的腊梅美是什么。再次为了腊梅前往,在同样目的的人群中️等待,为了抓住光和影,体察种花人和建筑者留下的用心和精妙。一枝梅,占住了你的上午中午和下午,占住了你的晴天和雨天,如果有雪, 那当然就更难的了。 在苏州的这两年,我总共就遇上了去年和今年的两个下雪天。
各种角度拍了照片之后,壶老师写了《一支腊梅写苏州》,他写完之后我po , 和做视频,我仔细审视之前拍的照片,大删除之后留下了 几张,图文PO在网上,这个过程中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审美在这几年中无形中提升了,不说自己懂得摄影,但至少构图上有进步。所谓学习呢, 看剧是, 看他人网文是,看他人视频照片也是,逛商场、博物馆也是。这些年都是买的市民卡120元,可以100次地逛园林。无数次地沉浸苏州园林,对老祖宗的审美有了潜移默化地体验和感知。即使这样,出于省钱的心理,今年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续费,晚点再说。所以我们今年去的都是免费地点。审美如果还需要提升的话应该拜师和理论学习及实践,有关美,也是我们搬到苏州最有效的收获之一吧。
然后很快看到某平台给的“优质”信息,当天晚上阅读点数到了1200多, 目前到了4100多。壶老师的笔力是无疑强,我自己呢,会很希望他人看到他的才华和笔力的。 也意识到网络的玩法即扩大和放大个人表达, 让观点和美好触及庸常生活不可触达的地方。回到第一个问题, 艺术本身是力量。而要达成艺术却是要坚持和舍弃。
陈朗的悼夫文看得我泪目。 我看到的是深爱和无力。 陈朗16岁就出书,18岁读北大,20岁去哈佛。。。她父亲在她18岁的时候写的《致吾女》,都看得出父母已经是做好了父母,女儿也足够好,但婚姻,或者说爱情吧,也是人躲不过去的人生苦难, 也让我作为婚姻中的女性对情感和家庭的复杂感同身受,对一个人追求学术认同的苦感同身受,心疼身处其中的他们俩,愿陈朗这样的才女余生平平淡淡安宁幸福。
小说繁花无疑也是成功的,但剧集繁花是有巨大影响的, 这种影响链接了我这样的普通人和茅奖作品,我看到的就是人为了T A自己的追求一路求索的苦,很多时候也是求而不得, 好比陈朗的丈夫这样,单一的学术上的认同和折磨,而王家卫这样的被大多数众人认可,背后的难和苦他不会让人看到。看过王家卫的作品创作经历,从赔钱的《阿飞正传》到现在,他也承受过很多, 比如叫好不叫座的难堪,让投资人赔钱的困境,所以你仔细看,就可以看到艺术和生活互相间的关联,看到这些做艺术的人的妥协和共进。 所以, 不相信眼泪,坚韧这个词,是不得已,是后知后觉。所以,共聚合作才能达成真正被众人认可的艺术。这样想来,眼泪就干了,抱抱受苦的人,心疼无用,愿我们找到让我们前行的方法,愿我们幸运,温暖而有力量,还做成我们想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