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除夕,还在凑日更,不知道写作之路在何方,也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继续走下去。那时候,刚学完拆书稿这种完全陌生的文体,在训练营时感觉都会了,一毕业就全废了。
没有了老师的小鞭子,自己陷入了迷茫,唯一能坚定的,就是日更。未来靠不靠写作变现,都想着要一直写下去。或许正是这想要一直写下去的念头比较强烈,才促使我不断地寻找突破口。
短短一年时间,我成为了某知名平台的写作课导师,稳定地为头条某大号供稿,为几家出版社撰写书评,还意外地获得了风语故事心之声主编的职位。
这一切,是我去年的今天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荷花池定律,说荷花开花的速度是每天翻一倍,开满一个池塘需要30天的时间,问荷花什么时候开到池塘的一半?很多人不加思索会回答是半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答案是在第29天。
仔细想想,这所有的一切的成果,除写作课导师拿下得比较早外,其他的成果都集中在这两个月里。
两个月前,在好姐妹的介绍下,我加入到了写历史文稿的团队。刚进去的时候,就感觉特别的不适应,他们一天就能交一篇,而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历史,以前学的时候能应付考试,现在问我啥都不知道了,怎么写嘛?
既来之则安之,还是硬着头皮写了一篇关于张爱玲母亲黄逸梵的,结果被退稿了;后来又写了一篇汪宏声的,结果又被退稿了。
这两篇退回来后,我立马就失去了写下去的信心,要知道,这两篇都快把我憋坏了才写出来。结果老师给了我一堆的返稿建议,弄得我完全找不到方向,直接就没再修改。
后来又写了几篇,结果也一样,退稿退稿退稿,唉,弄得我都没信心了。是改改老师又把我拉了回来,她很耐心地把我的问题剖析了出来,让我明白自己到底哪些地方需要提升,终于把到了历史文稿的脉搏,现在已经可以轻松出稿了。
近期已经上稿了七八篇,其中还有几篇的展现量超过十万甚至五十万的。这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个不小的进步,但我明白,在这个团队里,我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有位小伙伴一篇历史微头条的展现量超过一个亿,大家有没有被吓倒?我是亲眼看着这篇的数据从1000万到1个亿的展现,真是太厉害了!
也是两个月前,风语故事公众号成立了,关于音频这一块,我提了些建议,就被推选为此公众号的音频主编,这个头衔对我来说,也让自己收获很多成长,真是意外之外的意外了!
而被出版社主动联系,则是一个月前的事情。豆瓣是最大的图书交流平台,各种书评,读后感都有,更重要的,各大出版社也都非常关注豆瓣。如果你的书评写得好,就会有出版社主动联系你。
我在豆瓣上发表的书评其实也不多,大概十篇左右;粉丝就更少了,除了头条号和简书,我会和粉丝互动外,其它号的文章,我都是发完就跑,完全没有互动,所以没几个人关注我,到目前为止,我豆瓣上的粉丝才49个。
所以,那天忽然发现三天前有人私信我,问我愿不愿意写《突破创新窘境》、《超越期待》、《华为意志力》这三本书,我查了一下豆瓣评分,都是非常不错的书呢。但我也怕是骗子,小心翼翼地确认了一下,发现对方确实是出版社的,哇,当下那欣喜呀,感觉像中了彩票!
其实,就算出版社没找我,也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在对接着写书评的渠道,每个月接的书评也不少。但能够被出版社看中,这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需要不断地高质量输出,所以倒逼着自己快速输入并且迅速消化,形成自己的文字输出。这样的历练,让我完成这些任务的速度还不错。
速度和质量一样重要,我们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完成这些事情,如果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创作,基本上没人和你合作。
比如,约一本书写书评,一般情况下要求在收到书后的两周内完成,我一般会在3—5天内完成,一般不会超过5天。有时同时约几本书,那么就得更高效地去完成,要么不接活儿,接了活儿就得有契约精神。
这也是各大平台愿意合作的另一个原因吧。对别人来说,写文的质量固定是第一位的,完成的速度如果拖沓,不按时完成,甚至收到书不交稿了,这样的人别人就会直接拉黑了。
互联网时代,能做就尽全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能做就直接拒绝。只要能力在,机会天天有。只有真正做到了,才会有这样的感悟,不断努力用心地埋头写,才是硬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