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我矫情故我在
有一种课叫心理课(二)

有一种课叫心理课(二)

作者: 黑远智is白菜帮子 | 来源:发表于2016-11-28 10:20 被阅读796次

上一篇关于心理课的文章,出现了一个极其有特点的结果:阅读数是我在简书开始书写后,阅读量最高的文章,但喜欢数却史上最低……1个喜欢。

我思考了一下原因:因为教师朋友居多,所以靠着朋友圈的传播,一群又一群老师点击阅读。但老师群体并没有太多活跃于简书的,真正了解心理课、琢磨心理课的人就更少了(甚至心理课的标题被教育专题退稿……维权后才进入……)……对于如此的结果我本人并不意外。所以按照预计的状态,继续“自闭”的写着自己对于心理课的想法。

上篇文章传送门:有一种课叫心理课(一)

课堂讨论 

心理课没有教材,没有课标,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可谓三无课程。

三无课程带来的是两种结果:

1.我可以不受拘束的搜一些活动,带孩子玩一玩,或者找一些故事讲一些道理。打开网页,搜索团体活动,度娘能给你几千个……但这也许有些草率了,所以我们也要精心备课:筛选看上去更好的活动,活动前我们要怎样渲染气氛,活动规则如何描述,活动的操作形式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弄的更完善,来个闯关怎么样?孩子的分组要不要设计一下……?

2.我也可以自己来将三无变成三有:自己确定这一学期进行哪些主题的活动?主题下,每节课真正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达到这样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要搜索哪些素材,安排哪些活动,活动要如何的设置……这一系列结束后,还需要反思,是否真的引导学生到了希望的状态?

最后的注意力都是在活动上,为什么是两种结果呢?

第一种状态下,课程的结果是一个更精致的游戏,因为你的目标并不是到底要教什么,而是如何让活动更好。活动在目标之上的心理课,结果只是外表的精彩。

第二种状态下,活动也许不很精致,毕竟前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但我们需要的是活动对于达成目标的有效帮助,如此呈现的,“经常是简单的活动却被用的非常漂亮”的评价。

三无给课程设计带来了太多的风险,很容易让我们为了活动而做活动。因此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经历在于怎么弥补这种三无。


活动材料

1.首先是主题的选择

以数学为例,初一学正负数,然后混合运算,之后方程,学了数轴,才能学不等式……它是有体系的。而且多少专家经过研讨才最终确定,哪个知识点更要放在前面,哪个知识点太早学不了……虽然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自己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但是我就算没有经验,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一步一步的教也不会差到哪去……

对于没有教材的我们,最大的风险就在于我们课程的主题。到底哪个主题,对学生来说是合适的,是符合年龄和学习发展的需求的?主题选择的过程越纠结,之后备课的时候才会越放松、越不易跑偏。

所谓的主题,其实就是这节课到底要上什么,为了确定它我们需要要看三件事:

#第一件事叫政策依据。

有人一听政策就想唾弃……按照政府要求做事,似乎教条而且死板。但如果完全不管政策,对于一件事的对错高低的判断全由着自己的判断,后果估计更加可怕。所以也许政策有些脱离实际、也许有些僵硬死板,但起码也是很多人的共识,因此政策必须要参考。

唯一可怜的是,授课的政策仅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纲要》最多再看看《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了。不过仅仅是《纲要》,里面清楚的写清楚小学、初中、高中心理教育的内容。关于内容描述,虽然表述范围太广,但也意味着如果你要上课的内容都搭不上文件内容的话……恐怕就真跑的有点偏了。

#第二件事叫发展规律。

根据皮大爷(皮亚杰),艾大爷(埃里克森)等众多心理学家的发展理论,我们能够判断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在任务下他们可能需要面对那些方面的问题。埃大爷提出初中阶段孩子更多是面对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挑战,所以我们在初中加强孩子自我概念相关的内容就变得有理有据有节了。皮大爷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在小学是肯定没法介绍某个太抽象的概念的,而刚上初中的孩子,就期待他们有很强的辩证思维也不太现实,而对于高中生来说,理性的思辨反而也可以是他们真实体验的一部分……

#第三件事叫学生现状。

每个班都有每个班的不同,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发展规律、根据政策这样的共性的要求和标准,但同时也不能忽略班级中特性的存在。异性交往,是心理课很重要的主题,放在哪合适呢?六年级?初一?初二?班里如果六年级就开始有这样的风气,不妨把这样的课提前,如果班里没有类似的问题,到初二生物开始讲人体时,再来提一提也是可以的……

政策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皮亚杰、埃里克森、科尔伯格……)+班里的现状=我这节课要上什么?

看完三件事,还要再深化——对孩子又意味着什么呢?

根据纲要(了解自我),根据埃大爷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的任务),根据班里孩子的情况(省略两千字),我确定要上一节课,让他们明晰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也找到了一个经典活动《价值观拍卖》。还缺点什么呢?

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明晰价值观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又有哪些?学生清楚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相同或者不同,对于他们生活的意义或者影响又是哪些?……

解答这些问题,你可以生想。也可以去查一些资料……如果你之前有积累,最好,是在需要临时抱佛脚的话……最俗就是去知网看看前人都做过哪些研究,从研究中,也能看到更深或更广的延伸……

做好这些,工作量的确很大,所以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我一定会逼着自己看一看自己所上的主题相关的研究论文。这个习惯是我在后来才养成的,但是看与不看,感觉区别真的很大。客观的区别到底来自于什么?我说不上来,但是当我清楚这次课更深或者更广的意义时,我便会不经意的把这些东西传达出来,甚至在某个契机就可以表达出来,丰富的背景只是为了细节的完美,而细节的完美,才能让课显得更加厚重。


小组讨论

2.然后定出你的目标

我感恩的一位恩师并不是心理老师,而是一名特级地理老师,虽然跟他沟通不多,但是仅仅是看他帮别人指导课,就让我非常受益。随着他的习惯,我也开始如此……

“你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环节目的是什么?”这是老先生最常问也是最“犀利”的问题。目标并不是这一节课我到底要讲什么、怎么讲,而是我讲的内容到底要到什么程度,学生要达到什么程度。如果心里没装着这件事,一节课无疑会跑偏,上着上着,你会不知道自己最后到底要表达什么,整节课就感觉是没有逻辑的“遛弯”,或者像蜻蜓点水一样似乎都提到,但是也相当于什么都没做……清晰的目标,能让你的每个环节、每次提问、每次提问的语言都变得更加的明白。

哪个目标才是有指导性的?

#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学生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

#学生能够从三个方面(生理、心理、社会)描述自己。

目标来自于管理学,所以它希望的是可以衡量的问题。清楚、了解、掌握……这些词你能做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做什么,看学生做什么,这种目标表达的意思是这节课我做那些事情,跟学生到什么程度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清晰的目标表述应该以学生为主语,并且用客观的行为动词及标准加以呈现。

心理课没有什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心理课的目标是认知(道理部分)、行为(外显表现)、情感(态度观念等)。情感从管理学层面没法测……没辙,只能这样了……谁让心理课就是“动心”的课呢。

在主题(讲什么)明确的前提下,一节有效的课更需要目标的“监控”。课堂不是剧本,如果稍有意外,清楚目标的人会让课更好的进行下去,而只关注环节操作而非目标达成的人,便只能尴尬的继续“表演”……

信任之旅

3.最后关于环节,活动的影响到底如何发生?

心理课的设计中,我们会为了体验而寻找并设计一些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体验,而体验的目的是更深的影响。活动不同,设置不同,影响所产生的时间也会不禁相同。

#活动过程中就会产生影响。

《我是谁》《我的理想》等等课程中,主体活动简单到不行。写下10条我是什么样的人。写下20个自己的理想……形式简单异常,乍看毫无内涵,但学生、甚至成人在完成时都挺费劲的……“是不是开始前三四条写下来挺费劲的,后来慢慢就越来越顺了?”这个问题问出来后,大多数人表示了共鸣……

仅仅写10条我是什么样的人,有那么困难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对于大多数人的确如此。因为这个活动是在挑战你思考一个看似理所应当,但我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一个人的属性太多了,绝对不止十几条,但突然让你写下10条,也许你便开始了思考……很多事我们放在心里,我们认为自己很清楚,但却难以表达,而只有表达出来,才能让心里这些飘来飘去抓不到的思绪变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当你在完成这个活动任务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当活动结果呈现后,对每个人造成思想的冲突便是影响。

一个故事:如果你站在湍急的河流前,两座浮桥,一个很宽(三人并排没问题),但两侧没有护栏。一个比较窄(一人多宽),但是有结实的护栏,你会选择哪个?——规则也是约束啊?

荒漠求生,我们有十五样物品,选择越接近最佳解决方案,得分越高。每个人都先进行选择,而后小组间讨论确定最终方案……奇怪的是,最后小组结果的得分,往往会低于组中大多数个体自己的答案……过程中出了哪些问题?小组讨论中,往往不是争执就是妥协,而我们认为的“团结”往往关注过程,大家的结果,也就意味着我个人不必为这个结果负责,这种后果,在活动之前你肯定没有思考过……

皮大爷(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理论中指出,只有当一个人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才会开始“同化”或“顺应”。对于教育的内涵也是引起个人的思想冲突,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拽完两个理论,再用俗话表达一下:有些活动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认知,当结果呈现完全不同于原有认知的猜测时,你便开始了“琢磨”这种“琢磨”,才是成长的开始。

#活动带来感受,而在后续对于活动的讨论,才是影响的开始。

盲人哑人/信任之旅,在无声的环境下,哑人肩负着盲人的安全,信任和责任在此交互,双方过程中会碰撞出那一点点的火花。试想结束后如果没有分享和讨论,两人只是经历了一个有意思的游戏……

“你在活动中经历了什么?”“有哪些感受?何时感受最强烈?”“哪个时刻让你觉得踏实了?”“当时他那么做你的感受是什么?”“心里暖暖的又意味着什么?”“你想对帮你的那个人表达什么呢?”……一系列深入的探讨后,一个活动的价值才真正的体现。

很多心理团体的活动,只是一个活动,活动中不可能每个人都像心理工作者那样“深度的自我觉察”,如果缺少在引导下的更深层次的分享,那活动就只是一个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一定有体验,但是体验稍纵即逝。深刻的讨论和分享,才能抓住哪些稍纵即逝的体验,让哪些感受和想法发挥最大的价值。

课程中,根据主题制定更为具体的目标,根据目标我们要选定活动设计环节,最理想的状态是所选的活动能够在活动中,结果呈现时,分享时都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但理想状态着实不易。所以每个活动的影响点到底在哪,我们还需要更多经验和体悟,为什么一些人就是能把一些活动用得很“漂亮”,估计原因就在于此吧。


我发现:

上了七年的心理课,

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更好,却没有写出过任何文字来表达我对心理课的在乎……

逢人便提心理课中心理的味道,却从来没梳理过心理课到底怎么才能有味儿……

总是感慨和不平他人对于心理课的轻视,却也没有真正完整的表述过为什么心理课如此重要……

相关文章

  • 有一种课叫心理课(二)

    上一篇关于心理课的文章,出现了一个极其有特点的结果:阅读数是我在简书开始书写后,阅读量最高的文章,但喜欢数却史上最...

  • 有一种课叫心理课(三)

    写了(一),自然就得写(二),后来想到了(三),至于有没有(四)随缘了……。 心理课(一)提到了心理课的意义,心理...

  • 有一种课叫心理课(一)

    心理课,全名叫心理健康教育课。它又有心理,又提到了教育,因此它既做不到心理咨询中不涉及主观价值引导的纯粹开放,也做...

  •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13-25

    第二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活动课程”。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

  • 有一种课叫心理课(四)——时间的影响

    最开始是有感而发,所以写了一篇《有一种课叫心理课》……当时没多想,后面顺序着就开始按着这个题目写下去,但是现在愈发...

  • 第二次试讲

    有一种课叫磨课,有一种上课叫试讲,很多年前我很少听说磨课,开公开课或者评课,都正常不过。一开始我总觉得磨很浪费时间...

  • 心理课的“心理味”在哪里?(2:取舍)

    心理课的“心理味”在哪里? ------参加2021年济源市心理优质课复赛观摩的思考 王秋霞 思考点二:心理课的取...

  • 有一种力量,叫团队!

    ——《New magic “导师进课堂”活动研讨课》反思 有一种力量,叫团队; 有一种感情,叫伙伴; 有一种默契,...

  • 来自警校生的独白

    不入警校永远都不会知道 有一种起床叫做出操! 有一种折磨叫体能课! 有一种场景叫集体互打! 有一种梦游叫查宿! 有...

  • 互加,青椒伴我行(毕业歌)

    有一种计划, 叫互加计划, 把TA播撒在心中, 让我们长出智慧的芽; 有一门课, 叫师德课, 滋润着心田, 让师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一种课叫心理课(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ap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