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三 阅读方式 选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R阅读原文片段】
在正式讨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前,我想建议读者先建立两个新现念,这将使你阅读本书的收益大为增加。
首先,我建议各位不要对本书等闲视之,大略读过便束之高阁。当然,你不妨从头到尾浏览一遍,以了解全书梗概。不过我希望在你改进自我的成长过程中,本书能时时与你为伴。本书在编排方式上分成几个循序渐进的章节,便于读者随时参阅并付诸行动。即使你已对书中的原则观念得心应手,还是可以不时翻阅,或许会有更多的体会与收获。
其次,我建议你改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要能复述。在阅读过程中,应有心理准备,预计在48小时以内,与人分享或讨论读书心得。
我相信心态不同,阅读的成效就会两样。我保证,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增强记忆、加深体会、扩大视野,而且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去运用本书所讲述的原则。同时,开诚布公地与人分享读书心得,可以改变形象,赢得友谊,甚至为你带来一群实践七个习惯的同伴。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教会他人。正所谓"教学相长",当我们认真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复述自己读过的内容,这个过程会加深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内化,要想增强记忆、加深体会,就要不仅有输入,更要有输出。
秋籽的A1
去年10月份(时间),我到四川师大参加为期两周的教师培训设计研讨班(起因),当时见到了很多教学设计的大咖,听得很激动,笔记也做得很认真,老师推荐阅读的书目我全部看完了,自认为掌握了教师培训设计的要领(经过)。哪知道结业考试我自主设计的培训方案被导师打了回来重写(结果)。
(反思)面对失败的方案,我内心非常沮丧,为什么我听的那么认真,努力看了那么多书,写出来的方案还不合格呢?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自己在听课的时候只是把老师讲的结论记了下来,看书也只是把作者的观点记住了,都没有进行自己的二次加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当需要运用到相关知识进行操作的时候,我的短板就出现了,如果在听完课或看完书之后,我能进一步多与其他学员或者导师交流,分享,进行输出,或许写出来的方案会更好。
秋籽的A2
这个寒假我的计划是要阅读完一本《语文名师经典教学艺术》,为了使自己能加深对本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目标),我决定要以教者的姿态来进行阅读,能通过阅读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书中所提名师的教学艺术,并确定阅读完毕之后在微信群给大一的同学们做一场“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讲座,借助内化和输出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秋籽修改的A1
上周与同事聚会时,小周老师听说我看完了《课程设计》这本书(起因),就让我分享书中是如何理解课程设计原理的(经过)。我顿时感觉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去分享,完全失语,然后只好尴尬地说吃饭时间不谈工作,哈哈,小周老师也就只能无奈地笑了(结果)。
(反思) 其实我也很尴尬,我意识到自己在阅读时是抱着“我看完了”的心态,随随便便把书阅读完了才会出现自己记不住书里的内容,没办法向别人分享(结果)。如果我把自己放在合格的课程设计的老师的角色去看这本书,一定会深入思考,这将会让我对课程设计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秋籽修改的A2
下周(未来时间),我准备带着讨论和分享的心态,在家把《课程设计》这本书再阅读一遍(输入),阅读完每一章节之后,就立刻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画一张思维导图(输出)。这样我就能够更好的掌握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了,到下周末再和同事聚会时,我也可以跟小周老师分享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将课程设计原理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更好地将书中知识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课程设计能力了(目标)。
秋籽第二次修改的A1
上周与同事聚会时,小周老师听说我看完了《课程设计》这本书(起因),就让我分享书中是如何理解课程设计原理的(经过)。我顿时感觉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去分享,完全失语,然后只好尴尬地说吃饭时间不谈工作,哈哈,小周老师也就只能无奈地笑了(结果)。
(反思) 其实我也很尴尬,我意识到自己在阅读时是抱着“我看完了”的心态,随随便便把书阅读完就自以为阅读完毕,不再继续翻阅,才会出现自己记不住书里的内容,没办法向别人分享(结果)。如果我把自己放在合格的课程设计的老师的角色去看这本书,并时常翻阅一定会深入思考,这将会让我对课程设计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秋籽第二次修改的A2
下周(未来时间),我准备带着讨论和分享的心态,在家把《课程设计》这本书再阅读一遍(输入),阅读完每一章节之后,就立刻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画一张思维导图,并且时常翻阅(输出)。这样我就能够更好的掌握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了,到下周末再和同事聚会时,我也可以跟小周老师分享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将课程设计原理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更好地将书中知识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课程设计能力了(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