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

作者: 福林_1dbd | 来源:发表于2018-02-10 19:43 被阅读0次

    止学

        隋唐•文中子王通

    作者简介:

    王通,字仲淹,道号文中子,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 584年)一说生于580年,现无考证。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年)

    。隋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山西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

    王通,《隋书》无传,新、旧《唐书》王绩(其弟)、王勃(其孙)、王质(五代孙)传中虽均曾提及,然皆极简略,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参考其它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

    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603),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孔子的“六经”,据说曾经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经过潜心研究后,王通觉得学问有成,便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但据考证并不是事实。

    智卷一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勿衿。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招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佞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誉卷五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自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天灾示警,逆之必亡。

    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

    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

    忍辱为重,不怒为尊。

    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释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

    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

    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

    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

    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

    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

    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心卷九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

    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

    无嗜之病,其身靡失。

    自弃者,人莫救也。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

    荣辱存异,贤者同焉。

    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

    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

    小处容疵,大节堪毁。

    敬人敬,德之厚也。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

    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

    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

    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止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dh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