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男孩5秒果断跳桥的视频昨天已刷爆网络,而今天满屏的都是对此事的评论和对优质家庭教育的讨论。
而我直接想到的却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什么让男孩用5秒钟结束自己的生命?是脆弱吗?是冲动吗?是矫情吗?我想,应该是一种“窒息感”吧。
除了男孩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外,我不知道母子俩还谈了什么。但从视频中可看出母亲是焦虑的,或者进一步推断她或许是一位“以孩子为中心”或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如此臆断,是因为她把车子直挺挺地停在了快速的车流中。等不及到家,等不及将车靠边停放……心急的母亲,你在焦虑什么?多大的事使你都忘了交通规则?这是你第几次因为孩子而忘了原则?如此沉重的爱孩子承受得起吗?
我不免又要想到《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难明白,当老师、当父母,我们都应该有一种“视孩子为刍狗”的平和心境。孩子是孩子本人,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但事实是,计划生育之后,人变得越来越“值钱”。家里的老人越来越闲得慌,孩子小的时候,老人连穿衣吃饭背书包一切都取而代之。长大后,父母的眼睛又继续盯着孩子:“该去上英语班了!”“该去弹钢琴了!”“怎么这次又没考好啊?”“你怎么老惹祸?”“就不能像某某某一样让我省点心吗?”“要考试了,还打什么球啊?”“你怎么可以想当医生呢?”“你选的专业以后不好就业啊!”“那个女孩不适合你,分了吧!”……有人说,原来我们爸妈都是打骂着我们长大的。但我想说,比起不过分的打骂,实际上,“被死死盯住”的窒息感和自己喜爱的事情被剥夺的无助感才是更让一个人崩溃的稻草。“流浪大师”沈巍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例子吗?我不认为流浪这种生活方式不好,但如果在最开始就让他遵从自己的选择,他兴许比现在更幸福。
所以,我总是为有“控制”倾向的家长朋友感到担忧。当大人的手越抓越紧时,孩子自由的空间就在一点点消失,直到没有一点光亮。孩子的世界里除了黑暗还剩什么?
《勇敢的心》是我很多年前看的电影,除了大致情节记得之外,华莱士在被处刑之时仰天长啸的那一声“Freedom!”也是让我怎么也不能忘记的。可爱的人儿,我问你,自由可贵吗?当然可贵!自由的身躯,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意志,这些比什么都可贵。
我忘不了爸爸妈妈一直对我和哥哥说:“天生我材必有用。360行,行行出状元。”所以,我当了老师之后也觉得是件很自豪的事,并且我还要立志当一个幸福的好老师。即便外界对老师有各种消极和负面的言论。这就是父母给我的宽松环境赋予我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我爸妈总让我自由发挥,发挥到怎样他们都觉得挺好。在我看来,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其实就是看起来“根本不爱”。平时不多加干预,但当ta需要你时你又会在第一时间温柔地出现。教育,首先我们得让孩子成为“1”个人,而不是“0.3个”、“0.5个”,然后我们才有可能收获到其他的附属价值。
可爱的人儿,让他人只成为他本人,真的有那么难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