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4小时48分钟读完《卓别林自传:喜剧人生》,这是卓别林自己写的自传,不同于第三人称的人物传记,因此语言很朴实,感情很真挚。
书的开始写了卓别林自己的家庭,父母离婚,母亲失业,穷困潦倒。但好在母亲善良坚强,哥哥担当有爱,还有个虽然相处不多,却又亲切的父亲,不至于凄凉。因母亲是话剧演员,从小,卓别林就常与母亲搭配演戏,慢慢天赋显现,虽然作多份不同的工作,但还是坚持要表演,不断找机会进行表演。
接着写到表演天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且坚持自己独特的幽默方式,后面自己开始制作影片。有声电影时代到来后还坚持拍了两部非常受欢迎的默片。
虽然卓别林的事业大部分都在美国,可惜美国一直在政治上为难他,各种无厘头的控诉、刁难,最后被迫逃离美国定居瑞士。
每个阶段作者都无比诚恳的道出自己的情绪、想法,也通过这些,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喜剧家,看他如何表演,如何创造,如何做事。
有趣的是,在这本自传之前,读了莱昂纳多的传记(不是本人写的),他们有此相像,坚持天赋,成就斐然。他们成名后有些不同,卓别林成名后继续在创作,莱昂纳多则有些飘然,不过不可否认,时代不同,辉煌不同,诱惑不同,反应自然不同。最后,两人都没有迷失,都在继续创作,无论多大的成就,都在继续工作,让人感动与敬佩。
之后,我去看了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是一部无声电影,讲一个流浪汉捡到一个孤儿,起名约翰,细心照顾,5年后被亲生母亲找到的故事。全程笑中带泪,有一个片断讲,为了生活,他们两个经常出去“工作”,先是5岁的约翰砸烂街坊的玻璃窗户,然后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背着全新的玻璃“恰好”经过,于是顺理成章地,为房主更换玻璃,后这份“工作”被警察察觉,然后上演一场“追逐大戏”;还有一个片断,是说约翰病了,医生询问“卓别林”是否为孩子的父亲时,“卓别林”交待了真相,可是,这个医疗后面却找来了政府官员,要强制送约翰去孤儿收容所,又上演了一声“争抢大戏”。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幽默,比如流浪汉照顾婴儿的片断,又如他们“工作”(砸玻璃--修玻璃)的场景,让你忍不住发笑,可是一想到他们的处境,你又忍不住伤心,尤其是看到约翰被政府官员强制带走,“流浪汉”被警察困住,焦急的表情与孩子哭泣的脸庞,你发现你已经流下了眼泪,可前一刻,明明在笑啊!
卓别林就是有这样的才华,让你笑中带泪,幽默的背后潜伏着哀伤,处处可笑又处处有深意,
后面又看了《大独裁者》,不是特别喜欢,可能是不太熟悉当时的背景,没有那个时期的心理思想基础。不过也由此可以证明,一些普遍的主题,如《寻子遇仙记》讲的爱,在哪个时代都有市场,就算客观的环境全部变得不同,但因为人们都有共同这种感情,就有可以共鸣的地方,有共鸣的地方,就有人喜欢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