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吃饭的时候,妹妹突然间跟我说了一句,“真的很讨厌那些键盘侠!”
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我问她怎么了。
原来是她看影视剧有感而发。(事后问她看的哪个影视剧,她都不记得了😂)
网络现在已经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上,我们可以和陌生人像邻居一样,嘘寒问暖,相互关心。
除了友善互助,同时,网上也存在着纷争和暴力。
这段时间,重新刷起了微博。
一直在关注鲍某案件的后续发展。
对于那些受到侵害,不畏舆论,敢于站出来发声的人,真是非常地佩服。
如果别人真的遇到过这种事情,他们却敢在受到伤害后,勇敢的站出来为了寻求真相、曝光黑暗面、探寻公正与公平,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
在敢于发声的同时,他们也在承受着二次伤害。
特别是还有人为寻求公正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易位而处,假若是自己经历这些事情,自己有那个勇气站出来,面对舆论和暴力吗?
抱歉,没有事到临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愤怒是短暂的,同情也是短暂的。
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放弃。
看到类似案件的时候,很反感那些没有搞明白事情真相如何,却评论说别人是为了敲诈、搏眼球、蹭热度的人。
17年的日本留学生被害的案件,被害人的母亲痛失女儿,有过激的行为也是很正常的。
当时有人说她是利用这件事赚热度、赚别人的同情钱。
很难想象说出这些言论的人,是怀着对这个世界怎样的恶意。
这让我想起以前课本里王宗仁的《神圣的跪拜》: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即使我还没有做妈妈,但是我只是想一下如果亲近的人无辜地受到什么伤害,我大概都将会失去理智,气愤不已。
姑且不谈事情的真假。
如果不是这些勇敢的人站出来暴露黑暗面,勇敢探求公正。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受害人?
更反感那些不明真相,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别人,甚至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操控舆论的人。
《民国奇探》里面的三土,我还挺喜欢这个角色。
在舆论杀人案中他对回来复仇的凶手童丽说过关于童丽杀人动机的猜想,甚至是对当年她母亲认罪杀害她父亲提出可能的猜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过,就像数学里面做规律探究题,提出猜想,这还没完呢。
我们还要进行实践证明自己的猜想。
同样的,我们对事件提出自己的猜想,接下来还要等能够支撑理论的依据。
网络上的公众聚焦,让事情多了一个解决的途径,公众可以讨论,可以猜想,可以运用公众的力量,使问题得到足够的重视。
但是也不代表脱离事实的猜想就是真相。
在确证事实的基础上批评,才是更为可取的态度。
舆论杀人案最后,童丽说:“记者的笔可抵三千毛瑟枪,可有的时候他们的笔,就是那三千毛瑟枪。”
现在社交软件如此盛行的情况下,不单单是记者手中的笔才有引导舆论的力量,各种公众人物甚至是个人,都应该多一些理智,慎用自己手中自由表达的权利,当案情不明朗是,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催促案情的进展,等待司法部门的结果。
不是切身经历者,事件很容易被人淡忘,民意聚集,才能让那些在黑暗中前行的人看到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