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起源于祭祀,原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了祭祖敬神外,人们还要进行驱鬼治疾、击鼓逐疫活动,夏、商和先秦时期每到腊日都要进行这项活动。直到佛教传入我国后,南北朝时期,才将这个节日确定在腊月除八。到了宋代,人们才开始吃腊八粥。每逢腊八节,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民间家家户户做腊八粥用来祭奠祖先、合家团聚食用和馈赠亲朋好友。各地的腊八节习俗各不相同,有腊八豆腐、腊八蒜、腊八面、煮“五豆”和吃冰等风俗,但吃腊八粥是共同的。
在我的印象中,雪总是与腊八节联系在一起的。
从我记事以来,不管日子过的多么艰难,到了腊八的前一天,母亲就开始准备着腊八粥,她会精心选择粥中的每样食材,从不马虎,在她的心中,腊八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憧憬和企盼,她用她的虔诚来感动天神和祖先,让他们赐福于这个家,这个家中的每一个人。
父亲在腊月初七的下午,干完了生产队的农活外,就开始选择和制作雪人了。
北疆凛冽的寒风,总是喜欢把原野里的雪拥在它的怀中,形成遮天闭日的“白毛风”,向这个季节和生活在这个季节的人们,喧泄着他的雄姿和强大,把一片片雪花揉碎,堆积到阻挡它前行的沟沟壑壑、角角落落。
即使在没有雪的冬天里,父亲也会找到被风带到沟壑和角落中已经失去灵性的雪。父亲用锹将被风吹得结实的积雪,裁出需要制作雪人的大小,背到猪圈的粪堆旁,把雪块竖立起来,用铲子把雪块雕刻成雪人,再用光滑的羊粪粒镶嵌在雪中,形成雪人的眉毛,眼睛和嘴巴,一个栩栩如生的雪人就制作完成。
那时我和小伙伴们从下午开始就从一家跑到另一家,观看那些造型各异的雪人,感觉到兴奋和满足,忘记腊月的寒冷。
家里的母亲已经把家中能够找到的各种豆子浸到了锅里,煮在锅里的豆子翻滚着,豆汤慢慢地变成了紫红色。等天色暗了下来,父亲拿一个碗,在清水里洗了又洗,把紫色的豆汤盛放在洗干净的碗内,虔诚地双手端着放到院里早已准备好的一块光滑平坦的石板上。
等到碗中的粥汤冻得结实后,父亲将碗端回来,父母两人把碗放在平展的火炕上,认真的观察着碗内已结冰的粥汤,冰面凸起的方位,表明哪个方向来年收成好,按照方位规划家里的种植,据说这是神灵的指点。
观察完冰面后,父亲将碗面热一热,冰块与碗分离后,他会在腊八那天,早早地把碗内的这块冰扣在雪人的头上,祈穰瘟疫,驱邪避灾。
腊八这天早晨,母亲把黄米加入锅中,与煮熟的豆子一起熬成稠粥,家里很少有糖,母亲只得在粥内放入小许的糖精,红火甜美的腊八粥在母亲虔诚中,一碗碗地端在了全家人的手里。
此时腊八和腊八粥的故事,在我年年重复的问话中,在父母乐此不疲地重复回答中,在我的头脑中展现出一年胜过一年的宏大场面。
据说古代的腊八节,人们是用五谷做成的粥来祭奠祖宗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做成的粥称为腊八粥。后来每逢腊八节,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民间家家户户做腊八粥用来祭奠祖先、合家团聚食用和馈赠亲朋好友,祈求上天赐予他们衣食无忧,吉祥幸福。
历史进入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造反,每个汉人家庭都要配置一名蒙古兵贡养起来,称为“官人”,“官人”在汉家家庭中有着支配权。人们感觉屈辱不堪,于是利用送粥的机会进行串联,如果雪人头上有血,就表示要杀死“官人”进行雪耻。于是就出现了堆雪人扣豆汤的延续。
一年一年,一遍一遍,时间把这些问题和回答赋予了崭新的意义。我在成长,我在延续着父母如我这般时重复的问话,我的将来也如他们现在这般重复着过去的故事。
这是继承;这是传承;这是一脉相承的香火;这是每年长辈们给腊八节和腊八粥赋予的一个盼头;这是他们努力活着的愿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