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至新校区,好像无奈与原配分手,被迫娶了第二任妻,或嫁给了第二任夫,没有新婚的耳鬓厮磨,缱绻缠绵,一开始就跳过第一阶段,直接进入磨合期,大家尽可能地逃离ta.
以前大办公室,人来人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要么讨论习题,要么谈论学生,偶尔来些八卦,生机盎然,热闹非凡。中午,大家自觉进教室看班做作业,晚上即使吃了晚饭,还呆在办公室不走,有的批作业,有的备课,有时三五成群去操场跑几圈。反正家就在附近,随时可以回家。现在,用一位开车上班的同事的话来说,我怎么感觉是在上海上班。另一位笑道,你想得美,在大都市得需两三个小时的通勤。
这学期,办公室重新分配组员,不同年级的教师必须坐在教学楼的年级组,班主任安排在同楼层的办公室。多余的教师安置在行政楼的办公室。教研组四分五裂,好像大家庭被拆散了,办公室冷冷清清。老师去哪里了?以前认真出了名的蓉子说,我上完课就回家,把资料带回家备课,这办公室开学前刚装修好,里面空气难闻,老公叮嘱我尽量少待在室内。今天早上,我刚打开办公室的门,里面一股刺鼻的味道。
行政楼的办公室南北不通透,窗户只能开到15度,通风情况不是很好。如果在室内待久了,自己体会不到异样的气味,但是如果一到户外,明显感觉空气清新多了。教学楼情况好一点,毕竟教室窗户多,前后通风,南北两边的书柜上摆放了二十多盆的绿萝,教室前后开了三台空气净化器,这是部分热心的学生家长提供的。有的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整天戴着口罩。有的孩子主动要求回家上晚自习。看来,不仅教师,学生也在适应期。
在上课期间,突然楼下传来“吱—吱—吱——”的电钻声,施工人员在装修楼下的实验室。下雨天,从教学楼通往食堂的过道,东一块西一块汪水,而不是道路两边。有意思的是,通道中间靠近墙的一侧,装有一根落水管,水管里的雨水直接通往过道,四处漫开,而不是继续通往一楼的下水管道。行政办公楼的走廊,边角处,堆积着散落的黄沙水泥,玻璃上石灰斑斑点点,不锈钢栏杆上留有粗糙的油漆斑痕……
同事在群里吐槽某些设施的质量问题,组长马上提醒,这些牢骚只能在组里内部消化,不可发布到学校大群,或朋友圈。在朋友圈里,只有开学典礼的隆重场面,如人工草坪的操场上,师生整齐的队列,即将校庆的红色数字标志学校走过的历程,锣鼓喧天的喜庆场面,空中飞扬的彩色气球,无人机高空拍摄的校园美景……
从外观看,新校区真的很美,现代化的建筑,数级气派的台阶,巍峨的行政楼,崭新的绿色操场。与长江相隔一条沿江高速,可以感受到重型大卡车传来的震动声,也听到长江大型轮船的鸣笛声,可以看到雄伟的长江大桥,也可以欣赏隔江相望的绿色山峦。
一位语文老师扫兴地说,ta是一袭华美的旗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有人说,婚姻里,大都喜新厌旧。可是,大概还没有到“厌旧”时,“新”的还未成熟,还是青涩的,硬摘下来送人,恐怕令人难以接受。
希望跳过这恼人的磨合期,大家像以前一样,放学了仍待在校园,不愿离开。
也许,像古代的婚姻,与ta先坐花轿拜天地,再相识恋爱,举案齐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