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写一点儿关于自己读书的感受,可又不太敢写,其一是觉得自己读的书量不够,况且比我读书多的人实在是多得多;其二是自己读书还不够自信,怕写起来,闹笑话。可我还是想写写,就当是记录一二,日后能找到读书的证据,给儿子好有个交待。
越来约越觉得,读书这件事是需要打磨自己的耐性的,更需要一种契合的情境,心境和推动力。否则,有的时候就打不起精神把一本书读完。为啥呢?或许是恰好这本书的水平太高,自己能力不足,读不出其中的好味道,读着读着便罢之,就好像点了一盘自己不喜欢的高级菜,不会吃又贵;又或许是自己的脾性本就对书的选择有偏好,所选的书正中自己的胃口,读着读着就到心里去了,这就好比买到一件漂亮合身又经济实惠的裙子,爱不释手。但是人的一生,总要有进高级饭店品尝高级菜的追求,不能一辈子老穿着那一件经济实惠的裙子吧。
因此,回到读书这件事,前者虽难,若能坚持读下来,读懂多少就收获多少,慢慢地会发现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后者虽易,读的过程直觉上满足了快感,可读的多了,反而没有营养。挑战有一定难度的类型的书,阅读的成长空间会更广阔。当然也会消磨人的意志。
有如我讲这个话的意思的周国平先生也曾经这样表达过,他说:
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儿待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在这路途上,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倘若临终时刻到来,我相信使我含恨难舍的不仅有亲朋好友,还一定有若干册体已好书。但尽管如此,我仍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由此,我试着这样理解,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气质,风格,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脾性。有的作品一开始读,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就好比有的人刚开始接触是不能摸透其品性的。有的书,需要一辈子去阅读,那就做经典作品;有的人,需要用一生去认识,那就是优秀的人儿。有的书,年轻的时候,读不懂,可是当能读懂时,已不再年轻。茫茫书海,就像茫茫人生。读书,有时就是读别人,读自己。难怪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话题拉远了,讲回来,我还是想讲读书的耐性。我希望我的学生能真正地读点书,这个读书不是读教科书,而是阅读课外书,更具体一点阅读优秀的作品。不是单纯为了考试,而是更高级一点。可是读书的耐性不足,导致不能把焦点放在自觉阅读上。有时读“一百步”就停下“五十步”,有时甚至读“五十步”都不到。要讲读书的兴趣,我想首先你得有定力静下心去读,沉下心去读,否则你想一读,书就像磁铁一样把你紧紧吸附,那我想这是有些不现实的,因为但凡有思想内涵的,营养价值好的书,都得需要用心去读它的读着。这或许就是好的读着。而好的读着,应该要有读书的耐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去年暑假我尝试读《毛姆传》,那个书读得我确实胃疼,为什么呢?一个是因为长,里头涉及的外国人的名字忒长,另一个是毛姆的一生太丰富了,创作经历的丰富,作品丰富,就光是他每年去度假创作的地方,我就头晕眼花。读到一半我就基本感觉到,《毛姆传》的编写特点了。可是为了给阅读有个善始善终的过程,我坚持读完了。这就是读书的耐力。真心觉得毛姆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很了不起的作家。他的《月亮与六便士》被大家喜欢,不是白给的。你想知道《月亮与六便士》里为什么读过它的人都知道一句发问:你是要选择望头顶的月亮,还是低头捡起地上的六便士呢?
至今我觉得我还是没有理清《毛姆传》。以后还要再翻翻。
谈到读书的耐性,还得再说说另一本书《乡土中国》,去年给学生布置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必读的篇目。阅读活动表发下来,书还没读,有学生就开始嗷嗷乱叫。我在表格上头大概如此寄语:坚持读你能读的,领悟自己能领悟到的,这就是最好的阅读。
到了检测阅读效果的时间,我给学生讲了三堂阅读分享课,整理了他们的读书感悟,文字有一万多。在那三堂课中,不敢说读书的程度有多深,视角多宽,至少大多数读的真诚。包括我自己,坚持读完要求的内容就已经很不错了。
好了,读书的耐性就谈到这里。谈的如何,您就将就读读。其次,我想谈的是读书的情境和心境。
我觉得这几天临高的天气就适合读书,就跟适合吃美食一样。阴雨绵绵,雾气蒙蒙,带着点湿凉。哪儿也去不了,就只能呆在家里,做做美食,除了美食就是选一本喜欢的书,坐在阳台,隔着玻璃窗户,外面是杂乱的风声雨声,里面却是有序的温声细语,屋里的空气氤氲着平和不燥的气息。
读书的情境是在真实与虚拟之间的。有时面对真实的情境使人困倦,乏累,打不起读书的劲头儿,围炉吃火锅还差不多。这就需要,躲进一个虚拟的世界里,远离尘嚣嘈杂,这时最好假想出一个陶渊明式的理想世界,就再好不过了。否则,读书这件事就永远都提不上日程。诱惑和借口总是多过事情本身。
所以,我常常会在夜阑人静时,读几页书,不求多,只要读即可。仿佛,在那个静谧的夜的情境里,在真实与虚拟之间,在清醒与沉醉之间,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最容易跟书里的文字近距离地打交道。所以,你也就很清楚明了,为什么作家创作喜欢独处一隅,尤其在昏黄的灯光下,在属于自己的夜里,或是黎明时分。
读书的事也是如此。我选择读书还由于最近的需求。比如由上课的内容趋使,促成,因为作为老师,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而且是面对新教材的语文老师。读书是必然的。不读点书是很难的。
如读教育类的《田园牧歌》,读文化类的《蒋勋细说红楼梦》,教学解读类的《小说课》等,那是由教学内容的动力完成的读书目标。这样的选择,是不容我的喜好决定的,那是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专业性决定,有时不喜欢,但是选择的背后也是一座丰富美妙的花园,将无序无目的的阅读习惯,练成了有序有条理的状态。个中乐趣和好处也是慢慢才能体会得到的。
我的阅读领域有限,体悟自然有局限。综上所述,您能读即读,不合谋之处且放之。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很个人的私事,不信您也去体会体会读书这件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