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散文
那些开在春天里的梨花

那些开在春天里的梨花

作者: Na自成蹊 | 来源:发表于2016-03-26 00:48 被阅读838次

    ---解读《韩庭梨花》

    韩庭有雪二株,人生尽得清明。

    一生当中,又有几次,能够真正赏得了美景,能够真正毫无挂碍地明得了心志?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于是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任这一点点情绪“花自飘零水自流”了。---成蹊

    那些开在春天里的梨花

    (一)前言

    最近总有朋友来问我,《韩庭梨花》这一篇,很唯美,是如何写出来的?尤其是篇末的这一句诗---"韩庭有雪二株,人生尽得清明。"又是怎么构思出来的?本不打算写这样一篇解析类的文章的,因为这无疑是把心中最隐秘的思绪拿出来公之于众。如若笔者都如此这般,只怕语文考试从此少了一题:阅读理解或是诗歌赏析,岂不憾事一桩?更何况,每个人都愿意用自己的心思去揣摩自己看到的文字,你若把它写了出来,其间又不知惹了多少人伤心,扯出一段段的公案来,说:“枉自我引你作我的知己,原来你与我的想法并不相同。”所以,凭本心讲,我是不愿意的。然,春色已近,实不愿在这样的春天里辜负朋友的一番心意。好吧,就破一回例,胡乱写将出来,冷暖自知吧。

    (二)那些开在春天里的梨花

    就从我所喜欢的梨花的诗开始写起吧。

    古往今来,写梨花的诗,数不胜数,其中佳句更是灿若星河,那些经典的诗句,如同冬夜里的炭火,深深地烙进你的灵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说:“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均千古流芳,人尽皆知。但白乐天用梨花来形容女子的花容月貌,而岑刺史用梨花来形容边塞的漫天飞雪,皆是用梨花去比喻,不是直接写梨花。可见人的天性都是喜欢美好的,愿意用一个极美的事物去描写另外一种极美的事物,这也足以从侧面说明,千百年来人们对梨花的情有独钟。

    我喜欢北宋晏殊笔下的梨花。北宋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7年,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共享国167年。晏殊(991-1055)正处于仁宗皇帝的鼎盛繁华时期,他笔下的梨花多半从容,平和而可爱。《破阵子.春景》中说:“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这一首,梨花在这里只是略略露了一脸,点明了清明前后的时节,寥寥几个数字,便写尽那一片天真烂漫的春色,当真读后不由莞尔。《无题——油臂香车不再逢》中有两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两个叠词“溶溶月”和“淡淡风”的应用,交代出了梨花开时,月光如水,春风和煦,而道不尽的却是那在垂柳环绕之下的梨花院落如吴侬软语般独特的柔美和灵秀。

    我还喜欢金末元初的丘处机(1148-1227)的《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他说:“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他也是写梨花开放的夜,也运用了叠字“夜沉沉”、“光霭蔼”、“月溶溶”,但他着意在一个“冷”字,描绘出皓月当空,梨花似锦如雪的图画,给人一种离世脱俗,冰清玉洁,夜凉侵骨的感受。

    后来元代王实甫(约1260-1336年)在他的西厢记中也有句云:“月色溶溶夜,花影寂寂春,如何临浩魄,不见月中人。”亦是使用了叠字“溶溶夜”、“寂寂春”的音韵美,但却着眼在一个“寂”字,借用如洗的月色和曼妙的花影来表达心中的思念之情。

    晏殊、丘处机、王实甫,这三个人都偏爱皎皎月色之下的梨花,都善用叠字的音韵之美,前后意境由“高雅”至“清冷”再到“寂寞”,可见人的心情不同,笔下的梨花也便各有各的心思了。

    (三)《东栏梨花》和《韩庭梨花》

    在众多的梨花诗词中,我大爱这一首七言,就是苏轼苏东坡的《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每读一次都忍不住从心底深处生出叹息来,他是怎么样写得出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句!淡淡几笔,已然天上,地下,于景,于情,都齐了。梨花的白映衬着春柳的绿,梨花开的时候,柳叶已如温润女子的眉黛似半月弯弯。等到春深时节四、五月份,满城柳絮乍起之时,梨花也该快开谢了吧。易安居士在《浣溪沙》中说:“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好一个“恐难禁”!风一吹,恰好是这边满城飞絮,那边树树飞花了。你闭上眼睛想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不由得你不心生叹息啊。原来,美好的,都是在一瞬间永恒。没有什么能够一直美好下去,只要有那么一瞬间,前面再多的构画和积累,再多的铺陈和渲染,你都愿意付出,只为这一瞬。

    我喜欢梨花,源于院子里面种的那两棵梨树。我想我骨子里如果还算有那么一点点的散漫气息的话,可能就是源于姥爷亲手制作的梨树下的那一架简陋的秋千,以及在氤氲的梨花雨中教我背诵的那几句有限的唐诗吧。后来看过金庸,读遍琼瑶,从青涩的初中时代直至今天,它都满足了我对于“浪漫”二字的所有想象。只要一提起小时候的那架梨树下挂着的秋千,我都觉得这世上没有比这更让人温暖更让人心安的物件了。

    姥爷姓韩,名字很儒雅,其中有一个光耀门庭的“庭”字。则"韩庭"二字,暗含了姥爷的名字,亦可作韩家庭院解。院子里那两棵梨树,一棵苹果梨,一棵桑皮梨,看起来和他一样的老。尤其是苹果梨,是用苹果树和山梨树嫁接后押枝成活的一棵树,皮肤是紫褐色的,微微卷曲起来一层层薄薄的皮。我经常凑在树下,用指甲盖儿小心的一点点撕扯着它。现在想来,它那时也应该很讨厌我吧。两棵梨树开花的时候如云似雪。我们说一棵树,两棵树,“棵”的文艺一点的说法就是“株”。“雪”则直接采用借喻的方式,将洁白的梨花比作了白雪,成句时更是参考了东坡先生的“惆怅东栏一株雪”,因此这是第一句“韩庭有雪二株”的由来。

    苏东坡的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则更多的是表意了,其中的洒脱和通透,体现在“清明”二字上。表面上看“清明”二字,不仅仅交代了梨花开放的时节,也不仅仅着眼于梨花的高洁,实际上更是以尘世中的这一抹白来比喻自己的心性,如同梨花一样,不屑于随风柳絮的癫狂,更不屑于逐流桃花的轻薄。然而一个“惆怅”,又将东坡已过不惑年纪背后所隐藏的不为人知的“高处不胜寒”的清冷和“弦断有谁听”的寂寞淡淡挑将了出来,让人不禁扼腕叹息,春光美好,年华易逝。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必将如过眼烟云,纵使拼尽人力也不可天回。写这首诗时,是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春,苏东坡离开了山东密州,就赴徐州任后,写给他的继任者孔宗翰《和孔密州五绝》中的第三首,时年四十一岁。他先后经历了母亲、妻子、父亲的离去,又在政治上受到宰相王安石的排挤,陷入党争纠纷。面对梨花,些许的伤感和惆怅油然而起。一生当中,又有几次,能够真正赏得了美景,能够真正毫无挂碍地明得了心志?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于是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任这一点点情绪“花自飘零水自流”了。

    而丫头是远远体会不了苏轼的这种隐藏的很深的情怀的,她还是总角小儿,有疼爱她的姥姥姥爷,有喜爱的梨花,有好吃的东西,无忧无虑,已经心满意足了。因此,笔者就转换一下抒情的调子,化这一点点悲观为积极,用一个“尽”字表达小丫的心情。这就是第二句“人生尽得清明”的由来。怕只怕,她虽是也用得“清明”二字,但不过仅仅停留在梨花“唇红齿白”的境界上罢了。姥爷,当年早已年过古稀,鬓濡白雪,髯染秋霜,自是看得比她清楚明白的多啦。

    (四)附录

    古人作诗,都讲究一个溯源。如此,在苏轼之前,唐朝的这两位诗人,一位韩愈,一位杜牧,均有类似的梨花诗,不得不提。二人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和心绪各有千秋,但着实有趣的是两首诗均在末两句使用了近似的句式。韩愈在前,杜牧在后,而东坡的这一句也恰好与之神似,让人猜想,许是就是从这里演化出来的吧。因暂为猜测,故作本文的后记补录在此。

    1、唐韩愈的《和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这首诗作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时韩愈进士三试鸿博词科皆不中,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幕府任一微职。时韩愈人在阳山,其好友刘师命前来探望,和诗一首,流露出今昔寥落和惆怅之慨。第一句取用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将“蹊”化为“溪”,桃溪,意指桃树众多的地方。

    2、唐杜牧的《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本诗写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即公元842年,时杜牧因受牛李党争牵连,从比部员外郎(刑部稽核簿籍的官员)一职被外放黄州刺史,引用汲黯的典故,暗示着物是人非的忧伤,排解着因直言而仕途多舛的愤慨之情。第一句取用典故《史记.七十列传.汲郑列传》中,东汉汲黯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最后被外放淮阳令,卒于淮阳。后人用“淮阳”代称“汲黯”。“欢”,这里指代酒。

    综上,是为整个《韩庭梨花》一文的解读,未尽或者疏漏之处,请不吝赐教。

    2016年3月2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开在春天里的梨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jd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