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都推崇孩子要发展得好,要有出息,首先要有一个大格局。
道理是没有错,但是实操起来却让很多家长都犯了难,什么样才算是格局大呢?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大格局呢?格局确实是一个有点虚的概念,几句话也说不明白,今天也只是聊聊我所理解的大格局。
以下这个思维模式是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小培养,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格局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0e907e60b809782a.jpg)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生活在一种框架和幻觉之中。简单来说,我们都喜欢给事物贴标签,就仿佛所有东西都有其固定的脸谱,然后在生活中不断搜集证据来强化这个标签。
比如:某地的人就是xxx的;男生都是xxx的;只要做了xxx,就一定会发生xxx。
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是一种最经济的思考模式。我们的大脑是我们身上最为耗能的器官,所以它进化出了许多偷懒的办法来为我们节约能量。“贴标签”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通过“贴标签”,我们就不必再去纠结这个人如何,这件事会如何发展,这么做有没有意义,我们会按照我们既定的框架,直接展开行动。
而且我们的大脑非常善于“选择性失明”,比如我们认为男生就是丢三落四的。你遇到了十个男生,可能只有两个会偶尔丢三落四,但你的大脑会选择性地记住这两个男生,而忽略剩下的八个,并且告诉你:你看,这个标签没错,男生就是丢三落四。
所以,如果不停下来,慢下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这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们就很容易被大脑蒙蔽。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68da2a7eb2e09722.jpg)
大家都说格局来自眼界,来自积累,所以要“读万卷书”,要“行万里路”,要“阅人无数”。
但论“读万卷书”,现实生活中多的是爱钻牛角尖的书呆子;论“行万里路”,顺丰小哥一年跑的路足可以绕地球一圈;论“阅人无数”,门口早餐店的阿姨一天招呼的人可能比你一个月见过的都多。
那顺丰小哥、早餐店阿姨的格局就一定更大吗?显然不是。
同样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每个人的体验不同、感受不同,收获更是大相径庭。
真正要从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需要我们不断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抛弃我们头脑中的“脸谱”,去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思维模式。
如果你不能打破自己思维里的墙,那看再多书、走再多路、遇见再多人,也不过是在自己思维的高墙中打转;如果你不能撕碎我们脑中的各种“小标签”,我们所经历的总总,也不过是给这个标签增加证据罢了。
我们给事物贴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标签,看到的就不再是这个事物本身,而是贴上的虚假的脸谱。这个脸谱有时正确,有时错误,但是它一定僵化且具有欺骗性的。
它不会告诉你,你面前的这个人士别三日,早非吴下阿蒙;它也不会告诉你,你经历的这件事,早已经有了新的变数,你也该调整新的应对思路。
我们越喜欢贴标签,思维就越简单僵化,灵活性就越低,认知水平自然就越无从提高。我们勇于拆掉自己思维里的墙,不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也是为了避免孩子形成固化的脸谱化思维。一个思维灵活度更高的家长,一定也可以更好得拓展孩子的思维边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fd4cfca856db9e72.jpg)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
一、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总有家长喜欢说“说了多少次了,你总是记不住,你真是个‘马大哈’”,或者“你这个丢三落四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真是个‘没头脑’”。
这些标签不仅在强化我们对孩子的认知,也在强化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随着你一次又一次地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孩子也会逐渐相信,自己真的是这样的,自己就是无法改变的。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呀。万事万物都在变,何况我们的孩子呢?
要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积极寻找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不断给予正面反馈,才能引导孩子做出积极的改变。让孩子相信,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而自己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让孩子在未来有能力、又动力去应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b00e018631c37c84.jpg)
二、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吗?”
有一个阶段,孩子特别喜欢说一些非常绝对的话:“所有的女生都很讨厌。”“xxx是全世界最不爱干净的人。”“我最讨厌xxx了”。
这种时候,我们不用去反驳孩子,因为在孩子小小的世界里,他认为他周围发生的就是全世界。但我们可以问孩子一句“真的是这样吗?”,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也许就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所有的动物都会得癌症!”“真的是这样吗?”
问完这一句,也许孩子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继续讨论的兴趣,那也不必强求,我们的这个疑问会成为一个小小的种子,让孩子在下结论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还有什么其它的可能性。
如果孩子还有兴趣继续这个话题,那当然更好。我们就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查查资料,看看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我前几天就刚通过查资料知道了,原来有一种非常丑的小老鼠,叫作丑裸鼠,而它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几乎从来不会得癌症。
这样的探索会让孩子了解到,原来生命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例外。他就不会草率地认为某个事物一定是某种样子,某个事件一定会按照某种逻辑发展。
孩子天生是灵活的、是善于吸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成为孩子思维里的那堵墙。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父母的格局,是孩子格局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