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么一则故事,故事发生在古代,如果嫂嫂(假设她不会游泳)掉进河里,小叔子(假设他会游泳)该不该救?救,于礼不和,不救,就是不仁义。有人回答(最优解),救,非常态非常处理。好像问题解决了。
但我却很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即使发生,那也只是小概率时间。古代邻水人家不会水性的可能不大。如果没有大的灾难,一般都不会迁徙。其次,古代家庭,一个人对于家庭的重要性,还是很重的,失去一个家人家庭可能会分崩离析。其三,古代真的很守礼吗?程朱理学盛行时“存天理灭人性”只是教导人要克制私欲,而不是教导人“灭人命”。
那么这个故事为何会经久不衰?嫂嫂和小叔子,水浒到底有多憎恶女性——女人都不是好东西。提起古代,就是封建迷信。虽说我们证明古代很多错误的事情,其实在古代那是科学,而我们的科学,在未来也有部分会变成迷信。科学是最接近真实和真理的不断试错。科学是在一个大的范围,慢慢向最优解靠拢的过程。
古代人识字率低,但人们的文化传承是口口相传,虽然效率低了点,但并非是非不分。受教育程度虽然是少部分,但少部分的少部分思想确实超前,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类似现象,少部分人的精彩变成所有人精彩。我理解的古代人其实是淳朴且剽悍的,诗经古诗用方言传唱试试。
老妈和老婆同时掉进水里,你会救哪个?现在又开始想老妈养育之恩,老婆的知遇之恩……
最优解:是救最近的一个。稍微犹豫水就会把两个人都冲走。如果是浅水,都不用救,自己都能爬上来。同样非常态非常处理。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实践指导理论,而一个理论学家出现是非常不容易的。理论能指导实践,还得看是谁来执行。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爆点,老妈和老婆,一个男人生命中的两个女人。
安全常识:飞机坠落,假设妈妈(或爸爸)带着孩子,这时应该先救自己还是救孩子?救自己好像不顾骨肉情深,救孩子好像自己都被感动了。
最优解是先救自己再救孩子。自救才有可能救孩子,而先救孩子,大人被困,孩子的存活率几乎不可能。又遇到一个坑,父子或母子关系。
我们都很喜欢冲突和刺激感官直觉的故事,问题,安全常识等。当墨菲定律成立时,用理论指导实践,就是真的迂腐了。在三个救不救中,我用的例子都是比较诛心的。为什么呢?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我们无时无刻判断人和事,用的都是刻板印象,例如中国人怎样,外国人怎样;北咸南甜;西安人比较有文化底蕴……你怎样,她怎样……
简单的标签分类是为了方便,如果事事标签分类,会刻板所有印象,从而失去很多妙趣。定期洗脑,才能保证脑袋不会亚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