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实习那会儿,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课本上的中药剂量差不多都是6~9克,而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大部分都是10~15克,有些用量大的,到了20~30克,甚至会更多。
请教了医院几位老师之后,我才总结出几点原因,大致如下:
一、现代人的体重普遍增加了,而用药剂量跟体重大致成正比。
二、现代人的耐药性普遍提高了。
三、如今的中药大部分都是人工养殖,比野生的药性要缓和了不少。
特别是一些儿童用药剂量,为什么看着会比理论上更大一点呢?
一、跟大部分成年人一样,现在大部分儿童的体重会相对偏重一些。
二、在服药的时候,小孩子不好喂,多少会撒掉或吐掉,浪费一部分。
当然不是说现在的中药剂量,会无原则地加大,或者自己服药的时候需要加大剂量。
不管中药还是西药,在制定服用剂量的时候,首先会考虑到疗效和安全性的问题。中草药也一样,大夫在开方子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这诸多的因素。
也有很多人误以为中药没有副作用,在服药的时候会私自增加剂量。我也听到过这样一句流行的谚语:药丸药丸吃着玩。于是,有些病患就认为丸剂、乃至中成药的药效差,需加大剂量才可能收到几成那不可预知的效果。
这种认知和做法是完全不可行的。
丸剂的特点,相较于汤剂而言,不仅仅方便携带,药效也缓和了不少,更适合慢性恢复期的病患长期服用。但是中药成方万万千,它们都有自己的专长,丸剂也并非都是慢性子。
这里单说一剂安宫牛黄丸,成方由十一味中药组成,能清热解毒,镇惊开窍(具体功效不多做解释)。
前年,一位同事的父亲突发脑血栓,幸亏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是一度昏迷、抽搐,几天几夜家属寸步不离地守着,多种治疗方案都不见效果,西医大夫说可以试一下安宫牛黄丸,就是这药比较贵。
同事自己也是临床医师,深知道这药的功效。给药之后,老人逐渐恢复神志,抽搐明显减轻,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之后,基本能够生活自理。
很多心脏移植手术后的病人,都是得益于安宫牛黄丸的功效,才清醒过来的。这不是夸张,更不是广告,是多少真实病例的临床实践。
所以说,不能因为中药是一堆草根树皮瓦砾子,剂量就不重要了,多点少点都行。咱们想想,饮食不节制都会造成很多弊病,何况是药了。
凡药皆有毒。在中药的范畴里,“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毒”又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毒”代指“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第二种解释,“毒”是指药物对人体的偏性。
狭义的“毒”,才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中药传承几千年,组方千变万化。
成方中每一味中药的剂量都是经过前人无数次斟酌与实践得来的,一张处方中更改了一味药的剂量就不再是原来的方子了。
业内公认的,当数医圣张仲景的处方最为精当、用药最为严谨,他的处方中最注重药量的变化。根据辨证施治的要求,药量加减,君臣佐使随之改变,则方名主治各异。
古人有言:“医不传之秘在乎量”,足可见中药剂量的重要性。
中药的剂量,需要考虑到季节、地域、男女老幼、经期孕期哺乳期等诸多因素;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随证而加减;是医者根据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仔细斟酌下,适才定出来的,而不是任由我们单凭主观臆测随意发挥的。
今日剂量驿站欢迎大家光临!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拙见,欢迎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朋友参与互动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