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么说话让人感觉有点狂,或酸葡萄心理。但自我感觉真不是,至少现在不是。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不管是啥学历,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只要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我都打心眼里喜欢。我表妹的儿子,除了没上大学以外,其他方面都是优点,尤其做人做事方面的培养相当成功。我们家所有亲属都非常喜欢这个大外甥。
举个例子说吧,我家有个亲属今年82岁了,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但买这买那,生活上缺啥少啥,得有个人帮助张罗吧。自从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姥姥的事基本他全包,有事一个电话就好使。相比老人的孙子呢?小时候学习好(家人都偏爱),如今工作好,挣钱多,但对于他奶奶没有啥实质性的帮助,一年也就能就见一面不错了。最后晚年还是指“学渣”外孙子。比她自己的儿子孙子都管用很多。
02
我的文章《风雨之后,见彩虹》发表后,最近有一些大学生家长私信我,向我咨询一些问题。我组建的“春天教育交流群”(免费,公益),目的就是让大家如果有教子困惑与烦恼,在这里叨咕叨咕,众人拾柴火焰高,有经验的,有经历的,又热心助人的群友,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谈自己的看法。感觉对呢,就采纳,感觉不对呢,就忽略不计。
这样的话普遍的问题,不要一对一咨询我啦。该群里说的就群里说,谁家孩子成长不出现点问题啊。有问题是正常的,没问题是不正常的,有刻意隐瞒的嫌疑。如果是休学,辍学,开除,网瘾,被骗等不便公开说的,隐私性特别强的问题,可以一对一咨询或倾述,即使我也没能力帮助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能有个宣泄出口,或安慰一下,你也能好受一点。
早在三四年前,当儿子在大学阶段出现思想波动的时候,那时我才知道孩子上了大学,并不是就万事大吉,家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很多高中老师,或教育机构喜欢这样多宣传)。大学生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棘手的教育的问题,这些问题比高中阶段的问题(单纯学习问题)往往更具有隐蔽性,复杂性,难解性等特点,即使发现还鞭长莫及,有劲使不出来。
很多女人,在孩子出问题,婚姻出问题,婆媳出问题,这三大问题中,只有婆媳问题可以大胆逢人便说,以争取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其他两个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快要崩溃时,一般女人没有勇气说,哪怕是关系再好的朋友,也不愿意提及。说这些就是在自己伤口上撒盐。只能压在心理,慢慢自我消化。有能力自己处理的还行,就怕没能力的,就整天在家发火,抱怨,和家人找茬,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把家里弄的鸡犬不宁。
刻意的隐瞒问题比主动暴露问题,危害性更大,最核心的秘密可以不说,但是一个人秘密不要太多。太多对自己心理、情绪都有害。
前几天和一位校长朋友聊天,她说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她说,一个人心中的秘密越多,她活得越累,而且越不开心。
一个病入膏肓的公司,最后知道真相的都是公司的董事长,因为没人敢告诉他实情。他也不想听实情,他就想自欺欺人。
当然,我也不是说人要把自己的所有秘密都说出来,这也是不妥的“傻大姐”行为,必要隐私是要保留的。但对人真诚也是必须,没人愿意和虚情假意满嘴谎话的人交朋友。
03
听过郭麒麟一个访谈,郭麒麟说:我小时候没有多么差,是属于胆子比较小,很听话的那种孩子。当然也没有怎么好,更谈不上什么优秀。我就是普通的孩子。
感觉他对自身的这种评价,和我儿子小的时候的状态基本相似。学业即不太出色,但也不差,即不太操心,也不能说有多省心,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已。这样的孩子占主流,太优秀,太差劲都是非主流。
那种360度无死角的优秀学霸,大家都羡慕。但我却有种少许的担忧,太过优秀的人(不是全部)往往心理承受力弱,绚烂的光环下,掩盖住致命的缺点或缺陷,有的可能是性格偏执,有的可能是沟通能力极差,也有可能是极度的自私。啥啥都好的人有吗?有,凤毛麟角。这种人在学霸中占比也相当低。只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到。
考上名牌大学还不能算教育的成功,几十年后为社会(哪怕是为家庭)能做出突出贡献,造福他人(或亲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后的成功。如果只培养了一个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学霸,与他人无法沟通,不是成功的教育,是不是失败,因人而异,还不好统一说。
所以教育是百年大计,不是高考成绩突出就是成功,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就是人才。是要培养以德为主,德才兼备的人。不能兼而有之,我认可和有德无才的人交往,也要远离那些极其有才华,却无道德底线的人,看着那样的人。这种伪装性极强,不吃亏,都识别不出来。个别心眼实的人,吃了多大亏,还是认不清的她“真面目”,被人家耍的溜溜转,有人去好意提醒,她还卖人家。咱斗不过(这种高智商的人),咱知道,惹不起,咱躲着点,求个自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