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是一部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电影,由著名童星西尔莎罗南主演,也是去年的冲奥之作。罗南虽然遗憾未能以此摘获影后桂冠,但不妨碍按照奥斯卡提名清单观影的人去发掘这部影片的闪光点。如果将其归为文艺类爱情片来说,它确实少了一点罗曼蒂克的疯狂。
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女性励志片。
故事主人翁艾莉丝一开始在家乡小镇里做着廉价兼职,白天她不得不面对同为小镇居民、却待她十分毒舌刻薄的老妇,夜晚回到温馨可爱的家中与母亲和姐姐共进晚餐——这是小镇所有人的生活写照,在工作上与街坊邻里打交道,晚上各回各家,日子过得平淡寡味。迫于生计,艾莉丝将目光投向了冰冷的大西洋对岸,她跟随20世纪五十年代的务工潮乘船前往纽约这座星光璀璨的大城市。
梦想着开启新生活的艾莉丝,一开始便在船上被生活狠狠教训了一把。没有人提醒她暴风雨即将来临,海上不宜进食晚餐。她上吐下泻得一塌糊涂时,隔壁房的陌生人还恶意霸占了两房共用的卫生间。她冒着冷汗虚脱在床,像一朵蔫了的花儿。直到上铺那位打扮成熟妖娆的“前辈”回了房,才把她从这困窘的境地解救了出来,并教与她“初来乍到”的新人在前往美国纽约的社会大熔炉之前必须知晓的一些细则。
到达美国后,艾莉丝被安排入住了一个寄宿家庭,那里住了好些个年龄相仿的女人,都是来美国闯荡并在纽约有着各自的生活风格。在八卦的餐桌上总能看见女人们各样矫揉造作之态,而艾莉丝不爱八卦、文静且有礼貌。这使她赢得了屋主的青睐,从而得到了地下室单间的居住权。
艾莉丝白天在百货公司的化妆品柜台工作,晚上去布鲁克林大学进修会计学。她表面平静淡定地尝试融入新生活,可内心对这座陌生的城市充满迷茫,并且极度思念自己的家人。圣诞节到来时,她作为义工为爱尔兰籍的流浪汉们提供聚餐,那些邋里邋遢的大男人们似乎情愿在纽约做流浪汉也不愿回家。后来她意识到一个现实——没有人愿意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着装复古典雅的纽约人与充满时代文化色彩的城市景观包裹了艾莉丝的整个世界,繁忙的都市生活里,这个小镇姑娘甚至没能停在镜头前向观众吐露自己的心声,她知道,所有人都是这么沉默地奋斗着的,稍有停滞,都可能变成流浪的一份子。
至于艾莉丝遇到的爱情,也远没有想象中的清新可爱。在小派对上对艾莉丝倾慕的男人不是王子,也不是女孩们所期盼的经济适用男。一开始我对片中男性角色的塑造如此非理想化感到惊讶——一个喜欢爱尔兰女人的、个子不高、无才无权无富的意大利管道修理工?我甚至主观臆断这样不温不火的爱情很快会消亡。但艾莉丝却选择在回家乡参加姐姐的葬礼前把自己的终生幸福托付给这个毫不起眼的意大利男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否足够浪漫,影片并没有表现出来,但就连修理工自己也担心艾莉丝会一去不复返,缺乏物质依托的爱情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不现实的。
回到家乡小镇后,所有人对艾莉丝的态度都有着巨大的转变——小镇的人对艾莉丝刮目相看了。人们倾向于撮合艾莉丝与当地某位多金的单身公子约会,隐瞒了婚事的艾莉丝在在短短一星期里与那人暧昧不明到了见家长的地步。小镇里备受关注的两个年轻人,郎才女貌,而远在纽约的管道修理工托尼写的所有信件,都被艾莉丝锁在了抽屉里。
穷苦日子里的小浪漫即将被利欲击溃。艾莉丝原是小镇里一事无成的小透明,如今走在小镇里的她衣着打扮时尚前卫,当地小公司看中了她出色的会计工作能力,同时小镇高富帅也倾心于她,艾莉丝的人生简直开了挂似的。她唯一要做的,就是选择“去还是留”。留下来,她会收获期盼的高薪稳定的文员工作;成为有房有钱有地位的高富帅的妻子;母亲不必时常孤独。去美国,她要继续她并不打算做长久的百货店柜台销售;成为房子还在未来规划中的贫穷修理工的妻子。
如果把这个选择放到现实中,大多数女孩会选择留下,因为所有想要的幸福都在眼前触手可得。艾莉丝尚在纠结时,为人刻薄的毒舌妇人私下约谈了她,声称知道她在美国结了婚的事实,并暗示如果她敢和高富帅结婚就会把事情抖出去。
我不认为这是个让艾莉丝别无选择而离开的事情,恰恰相反,这段对话给了艾莉丝当头一棒的警醒,如她所说,她差点忘记了——这个小镇的本来的模样。是的,眼前触手可得的幸福安稳的生活让她犹如掉进了糖果罐里,但是小镇永远是个小镇,这里总有些人像毒舌妇一样,明明事情与自己无关,却处心积虑地想要毁掉别人的幸福;小镇里的人过去从未注意到她因为她一无所有,然而现在小有成就却成了小镇宠儿。
留下来,她只会得到短暂的幸福,这种不需要更多努力来获得的幸福。人们会爱着这样小有才华的她,然而这就是个笼子,她一辈子能得到的也只有这些了,还必须忍受小镇的狭隘思想。相反地,布鲁克林虽然给不了她大房子、金钱和地位,但有个男人,爱着一无所有的她,在最困苦无助的日子里给了她最大的精神支持,这是无可替代的。并且那里有着所有意想不到的可能:毒舌的人会被众人厌弃;离了婚的女人也能在派对里找到下一个真爱;最重要的是,她有机会在布鲁克林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只要她努力,并且有人和她一起努力着。
艾莉丝向老妇人愤然喊出:“My name is Eilis Fiorello.(夫姓)”
随后她订了第二天返回美国的船票,并向母亲坦白自己已婚的事实,写信道别了高富帅,再度启航赴美。在船上她把自己曾经得到的帮助和忠告传达给了另一个爱尔兰女孩。最后在阳光的街道里,她与丈夫热情相拥。
这并不是一部真爱至上的电影,而是一个穷困的小镇姑娘在异国他乡的成长故事。不仅仅是爱情,当中包含了许多人生百态,这些事情在我们在初入社会的时候都会遇到。如果我们跟艾莉丝一样来自于小镇,我们会在大城市里摸爬打滚,可能做着辛苦的工作,收获一段非理想化的爱情,在这社会底层受到各种歧视;但一旦小有成就回到家乡,所有曾经瞧不起自己的人都会过来献媚,所有过去的自己以及小镇人民现今仍然憧憬的幸福都会送到自己面前。这个关于未来,关于人生的选择摆在所有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跟前——是继续那条最艰苦的大道还是回到笔直平坦的乡间小道?
无法忽视的是,小乡镇里守旧且思想封闭的人,一方面对外出见过世面的人的外貌着装和才干等方面充满艳羡,另一方面囿于传统思想又对革新深恶痛绝、眼界与心胸一般狭隘而见不得麻雀变凤凰的好事。
艾莉丝与小镇已然是格格不入的,这个小镇既瞧不起她曾经的一无所有,又容不下她未来的宏伟远大。
她的答案,在一开始就已经给出了。
影片还有许多反映现实、值得思考的细节。
首先艾莉丝之所以能够小获成就而非流落街头,是因为她尊重自己、认可自我。她不需要像同住在一间屋子里的那些妖娆造作的女子那样,把心思放在搬弄是非上,更不把幸福寄望在流连于派对上的官贵富豪身上。如果狐媚的女人才能靠近纽约客的钱财,矜持文静有礼貌的艾莉丝不见得就是错失了机遇。她的乖巧总有人看在眼里,屋主也愿意为她的规矩和懂事提供更舒适的居住和学习环境。
其次,尽管生活忙碌困窘,艾莉丝没有浪费学习的时间,她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了投资,一张会计证带给她的将远不止小镇公司的安稳。再次,思乡之情谁都有,艾莉丝也是会忍耐不住并且在工作岗位上大哭的。但生活就是那么残忍,如现在常说的一句: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不努力强大起来的话,就连家乡的破门都不会为一事无成的人敞开。
至于爱情,是捡现成的还是投资潜力股,这是所有女孩都要面临的抉择。生活不止眼前的罗曼蒂克,还有房费油费水电费。大都市里的穷小子看中的是艾莉丝奋斗不息、好学聪慧的真实模样,小镇的贵公子看中的是艾莉丝华丽归来、才貌双全的华美之态。但面对爱情如果不能自我,意义何在?
女人之所以要考虑众多因素去抉择自己的未来,是因为不仅社会对女性是充满偏见和敌意的,就连女人自身,也偏爱刁难女人。媳妇熬成婆后,又重蹈覆辙婆媳之争;女人爱八卦毒舌不是止不住嚼舌根的欲望,而是私下盘算着能把握多少“机要信息”,从而加以利用或是毁灭另一个女人。这个过程没有过多的因果性和目的性,从简说来,单单是嫉妒心就能联系并解释所有。艾莉丝要离开小镇,不是因为纽约没有唇舌之争,而是纽约要比小镇大得多,让她有机会跳脱出牢笼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在布鲁克林这部影片里,你不一定会看到生活全部的模样,但在这当中一定会有自己的影子,以及一些反映现实、引发思考和共鸣的细节,这样就算一部成功的电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