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神秘巨星》获取了许多观众的眼泪,与其说它是一部励志片,不如说它是一部温暖的家庭片。
电影里爱唱歌的女孩,最后获奖时,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真正的神秘巨星,是我的母亲。
为什么这样说?
女孩的父亲和母亲,恰巧是家庭教育的两极,父亲想立威,稍不顺意,就要打骂家人;
母亲让家人快乐,给孩子自由,为了女儿的梦想,她敢挑战丈夫的权威,偷拿他的钱给女儿买吉他,为了送女儿电脑,她卖掉了唯一的项链。
而许多中国父母,中和了影片中的父母亲形象。
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掌握良好的方法,不敢鼓励孩子去追求的自己的梦想;
舍不得打孩子,不敢轻易砸碎孩子的东西,却常用语言作武器,每一句话都打在了孩子心上。
北大毕业的留学生王猛(化名),最近写了篇万字长文,发给了要好的朋友,告诫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从小到大,他连按自己意愿选择衣服的权利都没有,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
五六年级时,王猛参加完奥数考试,发现自己的文件夹被人涂抹、被人划坏,满腹委屈。但回到家后没人给他安慰,母亲反而说:现在你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了吧!
小时候,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后来亲戚知道了,自己又被嘲笑N次,父母的反应总是:这有啥大不了的。
但这些都成了王猛心里过不去的坎儿。
在外求学过程中,王猛有段时间总会想起这些事,注意力难集中,于是他去心理咨询。
第一次咨询,他足足讲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一直不以为然。
从12年前开始,他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他写了封“决裂信”给家人,并拉黑父母;他甚至准备去念心理学的博士,好解决自己因长期压抑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采访中他说,自己的性格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父亲也说,过去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儿子,要求他对任何人都该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有人在新闻的评论区说,现代教育的误区是,体罚教育减少了,语言暴力却增加了。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可能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这是父母强迫孩子的“黄金理由”。
无论要求有多过分,只要苦口婆心地说出这一句,就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
大学不让谈恋爱,是为你好;毕业之后就催你结婚,也是为你好。
小时候,让你努力奋斗是为你好;长大后,让你回家找安稳的工作也是为你好。
父母认为的好和孩子认为的好,可能差了半个世纪。
傅首尔在《奇葩说》中讲到,自己给儿子买两千多块的鞋,儿子说丑。还质问她为什么没有铠甲勇士的图案,那是世界上最帅的鞋,最帅的鞋35块钱一双。
教育专家孙德萱也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孩子的母亲成长在单亲家庭,非常渴望家庭完整。
丈夫有了外遇,她坚持不离婚。
每当孩子不听话,她都会把这件事拿出来说:“都是为了你,我才没和你爸爸离婚,都是为了你,我把自己的爱好全放下了。”
听到这样的话,女儿总是很内疚,只能乖乖听话。
怨怼和指责中成长的孩子,对别人愧疚、抱歉、自己却没有主见。
家长都会带有这种逻辑: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领情?
孩子则想,我为你的要求努力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满意?
你看看人家孩子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尽管心里总认为宝贝还是自家的好,言语上却不肯让孩子骄傲:
别人的孩子学习好、长得美、会乐器、会舞蹈,是完美的白天鹅,你看看你。
吃穿和差的比,学习和好的比;
自己这辈子没多大成就,总让孩子以后争口气。
从没要求自己升职加薪,却把精力都放在催促孩子年级第一。
考到第一也不苟言笑,更不会对外夸耀一句两句,继续保持不能骄傲。
在父母的比较中,孩子会自然地产生一种逆反情绪,为什么妈妈会更喜欢别人的小孩?
安徽的小韩非常不满妈妈总是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小蒋。
“你看和你一起上学的小蒋,脾气好、成绩好,工作也好……”
妈妈本是想让孩子增加一些紧迫感,没想到小韩却生气地要到小蒋家里去闹事,直到警察来了才拦住。
比较,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感的行为。在一条育儿话题微博下,有无数网友的留言:
“在外人面前父母从来不夸我,我爸妈总是对所有人说我成绩一般,即使大家都知道我小升初全校第一。那时候我11岁,不理解为什么我的第一名在他们眼里属于一般。”
“他们只告诉我,人应该谦虚,万一你读中学的时候成绩下降了,原来的第一就显得丢人。”
“没错,我的第一越来越少,最后永远都不会得第一了。”
别听你妈的,她不懂
性学专家潘绥铭在十多年的调查中发现,夫妻爱情在持续减少。过去那种“两只小白兔相拥互暖”的夫妻恩爱,越来越多地走向“两只刺猬被塞进一个洞”的“窝里斗”。
激情如同烟火般易逝,生活磨碎了所有光鲜亮丽后,剩下的就是柴米油盐。
往往有人沉迷于爱情的亢奋,接受不了这种常态,开始互相指责、互相埋怨。
“晴格格”王艳带着儿子球球,参加真人秀。球球对妈妈的无礼,叫人惊讶。
球球和妈妈顶撞,骂妈妈是猪头,十一岁的孩子了,稍不顺意还只会用哭闹来解决。
球球说妈妈,唯一的优点就是长得漂亮。并且认为妈妈小气,爸爸每次零花钱给到两到三万,妈妈却只给一千。
这些话不像一个七岁孩子原创,更像是夫妻间相互指责的用词。通过球球对妈妈的吐槽,不难想象王艳在家中的地位。
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教育理念应该保持一致,当着孩子面指责对方,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久而久之,孩子能够意识到家里谁说了算,而父母中稍微弱势的那一方也会失去在孩子心中的权威。
我是你爸(妈)!
有些爸妈认为,家长的责任来源于父母的身份,权威也得来源于“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的身份。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林永健和夏克立要带着几个孩子排练节目,四岁的大骏没有及时执行林永健的指令,林永健当众训斥了他。
大骏反问道:“你是魔鬼吗?”林永健则更加高声地批评道:“我是你爹。”
之后林永健愤然走出屋子,留下夏克立带着孩子们排练。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许多道理他自己是不会懂的,需要父母去引导、去纠正,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但当偷懒似的喊出“我是你爹”,父亲温暖的部分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个严厉冷酷的命令者。
中国式亲子关系里讲究“孝顺”,“顺”的精髓就在于父母无上的权威。
把“我是你爹”挂在嘴边也是为了时刻保持这种不平等关系。
中国式孩子从小就很怕父亲,听到父亲叫自己的名字,总是颤抖着过去,看到他发的微信和短信,心里会先一惊,做事情的时候首先会想到,会不会惹爸爸生气。
有人认为,我养着孩子好吃好喝,他就必须听我的话,不听话,我就应该打他。
可仔细想一想,这不是驯化动物的逻辑吗?
“我是你爸(妈)”这句话隐藏的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主人,你的老板,你的饲养者,而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听话。
生你有什么用?
某位网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小的时候爸爸出轨,抛弃了她和妈妈。
她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从那时起,她对于妈妈唯一的价值就是去向父亲要钱。
要不来钱的时候,妈妈就会说“生你有什么用”“和你爸一样没良心的东西”。
她说,每次听到妈妈的训斥,都认为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了。
“生你有什么用?”,俨然已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
沈阳拘留中心的几名青少年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被父母骂的经历。
“妈妈每天骂我,经常让我去死。”
“说我没用,说我是废物。”
“从来都没夸过我,他骂我最多的就是猪脑子。”
恶语是一把钝刀子,割一下不觉得疼,可当你发现疼痛时,已经遍体鳞伤。
看过胡适的一段话,可以送给这样的父母:
“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
为什么他只欺负你
孩子受了委屈,想对父母倾诉,结果却被父母指责,“为什么他只欺负了你?”、“你怎么这么没用?”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家长会习惯于从自家孩子身上找原因。
知乎上有位家长在评论区写下了一个故事:
女儿最近总是对好朋友发脾气,每次那个小女孩都很委屈地去找妈妈求安慰,看着非常让人心疼。
所以这位家长每次都批评自己的女儿,并让女儿向朋友道歉。
结果有一次亲眼见到,女儿很高兴和她分享自己的玩具,可是当女儿想要玩她的球时,小女孩却坚决不给,还说“就不给你玩”。
女儿大哭起来,她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女儿。
父母这样对待受伤的孩子,只能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信赖的,渐渐地,亲子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疏远。
正如某些性侵事件发生时,父母没有去关心,反而指责孩子,是不是你穿的太暴露,是不是你勾引了他?
本以为家是遮蔽风雨的地方,没想到最大的风浪都是爸妈亲手给的。如果说来自社会的荡妇羞辱是女生自卑自闭的起点,那父母的若无其事则封死了孩子和外界沟通的最后一丝可能。
受到伤害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父母逼着孩子去为伤害道歉。
你个小孩,懂什么?
小时候我常被亲戚问“爸爸妈妈你喜欢哪一个呀”“如果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怎么办呀”,一度令年幼的我为父母离开而崩溃大哭。
长大了和别人聊起这些事才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十个小孩少说有八个被问过这样莫名其妙的问题,而亲戚的初衷竟然只是开开玩笑,“逗逗小孩而已”。
再后来,看了新闻,发现养尊处优的明星家孩子也不能免于这些不怀好意的玩笑。
郭德纲在颁奖典礼上,当着安吉的面,开胡可沙溢的玩笑。说安吉是胡可和自己的儿子,还说胡可“好客”。
事后接受采访时,胡可说安吉其实知道郭德纲什么意思,但即使不知道,小安吉多少也能判断出周围大人的笑容并非出于善意。
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的父母,注意不到孩子的敏感和脆弱。
有位女生说,自己的妈妈过年过节的时候,总喜欢当着众多亲戚的面拉住她:“你过来,给叔叔婶婶们讲讲你那件糗事。”
她被迫一遍遍重复自己最丢人的经历,换来亲戚们的哈哈大笑。
她私下里央求妈妈别说了,却被训斥“小孩子,怎么那么好面子。”
很多时候,小孩子不是不懂,只是不太会表达。
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成长成幼儿的过程中,大人曾是唯一的权威。
多希望家长别滥用这种权威。
网友评论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也是无条件爱父母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可能一辈子。而试问多少父母爱孩子不是有条件的?作为父母,该多反思自己!
多多鼓励,而不是一味地说别家孩子多好;让孩子多去尝试他喜欢的东西。
批评孩子的同时,也要告诉他妈妈不会因为他做不好而不爱他。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之间注意语言暴力。
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以后对自己的孩子都不要做到这样,成为一个好爸爸好妈妈,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成长为一个人格十分健全并且乐观,开朗,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