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比较枯燥难啃的书,而且是40多年前的作品。但是慢慢的读几页,其实会发现其中的很多论述,正是我们现在所研究的热点。
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应该是教学论中值得更加深入和更为专门去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具有实际劳动的技能和每一学科的专业技巧,发展他们一般的学习技能和技巧,其中包括计划学习活动的技能,使用教学参考资料和指南的技能,快速读写的技巧,以及在完成作业和领会教材方面进行自我检查的方式等等。这和我们现在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多么的接近啊,我们认识到学生不光是要积累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如这里所提到的劳动技能和制定学习计划,规划时间和使用资料,进行自测自学的这些技能。
为了使教学工作能够比较充分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必要预先规定如下的一些任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分出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的技能,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在进行各种类型的劳动时,表现出有毅力保证学生认识兴趣的发展和培养他们对现实的感情等等。这里最可贵的一点在于,对劳动能力的提出,还有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等都是比较有前瞻性的。
在教学论和方法论的文献中,对程度不同,学习态度不一致的班级,在设计教学任务时缺少区别对待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当时,教育家已经意识到这对于学生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教学过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不仅需要完整的综合的和具体的设计教学任务,而且还需要更全面的为解决好这些任务提供条件。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搭梯子。在教学论中主要的注意力却只集中在教学的物质条件上,而没有充分的分析人类工程学的和精神心理的条件。这也是现在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一些学校的领导干部在教学过程当中经常对教职工提出要求,说我们现在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物质基础有多好,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教好,其实主要问题在于物质条件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和精神情况。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只具备信息控制和狭隘认识的特征,没有适当的考虑教学中个人的因素,教师的品质,他的榜样,以及学生的学习集体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方面的可能性。”
马克思把活动分为引起调整和控制三个阶段,按照完整的观点教学方法,至少分为三大类,第1类,学习认识活动的组织和进行(借以保证个人对教材的加工过程)。第2类学习认知活动的刺激和动机(借以保证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调整职能,保证意志和情绪的积极化)。第3类,学习认识活动效率的检查和自我检查(借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和自我控制的功能)。
第1大类方法的原理包括生动的直觉、抽象的思维和实践,以及这三者的相互联系。从这里可以分出三个小类的方法:1.保证学生“生动的直觉”的方法——传播和感知教材的方法(口述法,直观法和实践法);2.保证一定性质的思维活动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复现法和探索法);3.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的组织方法。第二大类方法是有关刺激和动机的方法。这类方法可以分为两小类:1.刺激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认识性游戏、讨论、有趣的习题、创设情绪情境等方法);2.刺激学习义务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提出要求,鼓励、责备、说服和创造意志紧张情境等方法)。第三大类方法是检查法,根据传递和接收教学效果信息的基本方式,可以分为口述检查法、直观检查法和实践检查法等。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阅读笔记(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