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21天训练营的课程后,在组长王飞翔老师的邀请下,我紧接着参加了14天的《人生效率手册》读书营社群活动。如果说,前者让我学会了坚持,那么后者,让我找到了更好的自己,还认识一群有着相同“尺寸”的书友。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远。”因为加入读书营这个大集体,在集体力量的激励下,我发现自己更有行动力。即使是我工作很忙的时候,我也一定会抽空听完课并完成读书营的作业。我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因为红利老师每天不辞辛苦备课、讲课,以身作则完成作业,作为她的“粉丝”,我肯定要追随榜样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因为群里很多优秀的小伙伴每天积极完成作业,进行作业接龙,不断在群里分享,让我不知不觉中,深受影响,想要变得更好。
萌姐在《人生效率手册》中说“赢,其实是一个自我评价体系,不是要你去做一名人生赢家,不是让你去跟其他人比,而是让现在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更勇于坚持,只要比过去强,哪怕只是一点点,都是赢。”我觉得,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就是赢。
通过这次读书营活动,我觉得现在的我赢了过去的我,在以下三个方面我有了小小的进步。
首先,我确定了要修炼的硬本领,开始学着做每日计划和复盘。
还记得读书营开始的第二天学的是运用“七个人物法”找到人生目标,并确定要修炼的硬本领。听课和阅读之后,我对自己的七个人物进行了调整,而且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清晰,也清楚了今年要重点修炼的是写作能力,同时兼顾时间管理和文本解读这两个能力的修炼。
从此,我开始学着利用《赢·效率手册》和《总结笔记本》这两个工具,对自己的每一天做计划,做复盘总结。让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一点点,慢慢接近自己的目标。
即使读书营的活动结束了,我也依然会将做计划和复盘这种行为坚持下去,形成习惯,直至它们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做到了,未来的我肯定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
其次,我相信“坚持的力量”,开始用10000小时修炼我的硬本领。
对于10000小时的定律,我早在四年前就读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当时我仅仅是被其中的故事吸引,读完后认为成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要我在某个领域坚持10000个小时的练习,我觉得自己是做不到的。
当我读到萌姐《人生效率手册》,她在书中反复强调“10000小时定律”,而且以她自己在小树林学习英语的事例为证,亲测这个定律是有用的。而且她还提到人们对于10000小时定律的三种反应:第一类人,浅尝辄止;第二类人,畏惧坚持;第三类人,践行者。
而今,回看四年前的我,就是典型的“畏惧坚持”,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敢比会更重要!”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激励。我开始由敢想到敢做,不再彷徨,不再犹豫,不再畏惧,运用“10000小时”定律修炼我的写作能力。参加读书营以后,我更加有动力,也更加坚信“坚持的力量”。
最后,我明白了读书不记笔记,不思考,不运用就是“伪读书”。
读书营的最后一次课是关于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昨晚我做作业时,发现自己自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做读书笔记了。
偶尔心血来潮,读书时会找个笔记本记几个句子,写点感想,但都不会坚持把一本书记完。更别说去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概括内容,默写书本目录来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读完了书,也不会去思考问题,就放一边,就图个痛快,最后什么也没留下。
这样的读书,哪里是真读书?只不过在哄骗自己“我读了这本书”,与旅游时到某个网红景点拍个照证明自己“到此一游”没什么差别。读书不做笔记,不思考,不用起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简直就是“伪读书”嘛!
通过这一番自我剖析,我意识到了自己读书存在的问题,知道了今后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开始进入读书营,我还觉得读书这么简单的事,谁不会啊?我还担心红利老师每天备课讲课,还要求我们认真,完成作业,会不会多此一举,做无用功?
经过这十多天的学习,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至少从我目前的改变来看,就可以证明这样是有效果的。当然,前提是要真的去读了书,真的思考了,真的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
与其说读书营让我获得了知识,倒不如说它改变了我的观念,在每一次作业的自我剖析中,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也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总之,书要认真读,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读书,会进步得更快,也走得更远。愿你我在未来再次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