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是人类发明的度量工具,“回不去了”只是三维空间才有的特性。
实际上两年之间的那道狭小缝隙,微妙到只有内心才会在意。之后内心提示意识,在接下来的一年,要更加努力才不辜负时光,才能过得比前一年好,只有这样,该有的才会有。
这仍然是向外探求的过程。
说起来,人是时间之内的产物。我已经到了被00后称为大叔的路口。多么快啊,那个在双十年华踌躇满志的小青年,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儿。那个像海绵一般贪婪地吸收养分的小青年,已经到了必须有所取舍的阶段。
而时代,已发展到即使一个人不想接收资讯,也会被灌满大脑,被影响到筋疲力尽的时代。那些力求在这个时代有所建树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疯狂转动着脑袋,试图让自己处理信息的速度,提升到外界产生信息的速度,即使超越不了,也希望能达到相对的平衡,从而减少内心的焦虑。
焦虑是长期存在的,成年人的世界总是与焦虑相伴。时代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成年人狂奔的速度。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原住民。毫无疑问,那一批在娘胎里就盯着屏幕出世的孩子们,是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当他们成年、成家立业后,他们的孩子大概就会成长在人工智能发达的时代。
这样,一个时代造就着下一个时代,一代人推动着下一代人,人与人这种承上启下的关系,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里。
说回来,说到个体,说到自己,总归是要跟上时代的。然而,时间、精力已经非常有限,年轻时对一切都有把握,到了一定阶段才会懂,对自己的生命长度是没有把握的,也已经没有必要去把握。
意识到这些,就会更专注当下每一刻的品质,那些始终看不完的书,接收不完的资讯,认识不完的人,做不完的工作,走不完的路,说不完的话,已经不再占有醒着的每一刻。
然后,不断提醒自己要有所筛选,要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让自己与内心好好相处,再由内向外去认识与连接世间万物,捕捉那些微妙的瞬间对内心的启迪。
如果一定要有所行动的话,大概就是把这种启迪表达出来,作为行动的指导。这是对自己的内在进行梳理的过程,这是极为重要的过程,是生命质量的验证。
至于这短暂的一生,能否对人类社会有所促进,作为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也是不必追求结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