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沙河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评论:白鱼 by@soonread.com
推荐:★★★★★★
tag:国学,文学
流沙河先生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1957年因《草木篇》被劳改,1979年调回四川省文联。著有《白鱼解字》、《流沙河诗话》等。
如果只能推荐一本关于《诗经》的书,我不会推荐《诗经全译》,而会是这本《流沙河讲诗经》。诗经三百零五篇,本书只选了八十一篇,你问,为何选本比全本还重要?呃……《诗经》本来也是孔子的选本啊。……不过,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主要还是因为它能让你读顺,读懂,读通《诗经》。哪怕只有八十一首,只要学到方法,即可一通百通。
首先是读顺。读唐诗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许多不押韵的情况,这是因为古今音不同。这种不能朗朗上口的诗,读来总觉得别扭。有一些诗用方言来读,还可以找到韵律乐感,因为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读音和用法。比如粤语还保留有入声字,一些以入声字作韵的悲怆的边塞诗,读来自有滞涩愤懑之感,这是用普通话体会不到的。但是《诗经》的年代更久远,读音变化更大,怎么办呢?
流沙河先生虽然没有明说,但通读全书,白鱼体会到一种方法,就是“逻辑推理”:如果一个字上下文韵母都一致,独独它特别突兀,那么很可能它的古音就是这个韵母。
比如“母”字,我们今天读 mǔ ,但是这个字出现在《王风·葛藟》、《小雅·沔水》 等篇时,上下文皆以 i 为韵脚,我们可以推测,“母”字古音读 mǐ 。再来读《王风·葛藟》:
緜緜(mián)葛藟(lěi),在河之涘(yǐ)。
终远(yuàn)兄弟,谓他人母(mǐ)。
谓他人母(mǐ),亦莫我有(yǐ)。
《葛藟》讲的是一个孩子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远离家乡家人,去叫别人父亲,人家看都不看他一眼,叫别人母亲,人家也不当他是家人,叫别人哥哥,人家听都不想听。“母”字这里只有读 mǐ,才可以押韵。因为“有”、“友”等往往读 yǐ。比如“摽(pāo)有(yǐ)梅”,又如: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yǐ)。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mǐ)?
理顺了读音,再大声读《葛藟》,想想数千年前的这个孩子在河边踽踽独行,放声悲歌,怎能不怆然泪下?
解决了读音问题,不但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放声朗读,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感情,还能使我们“读懂”。比如《沔水》,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shāng)。
鴥(yù)彼飞隼,载飞载扬(yáng)。
念彼不迹,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wàng)。
“汤”如“浩浩汤汤”中一样,读 shāng,“扬”和“忘”的读音没有异议,那么这里的“行”读什么?
经过上面的方法,你一定知道它不是读 xíng,而是读 háng,才能押韵。它的意思不是“行走”那么简单,而是“在行列中前进”。前面的“迹”,就是“轨迹”。“不迹”,就是不按“轨迹”走,引申为行为不轨,不守规矩。“载……载……”是在《诗经》中常见的句式,是“既……又……”的意思,读 jì。那么这里的“又起又行”什么意思呢?“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啊,起床走路?”显然不是。既然这里有“行列”的意思,你一定可以想得到《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对,这个“行”就是在军队的队列中前进。上面《沔水》中的意思是,“沔水流啊,浩浩汤汤,那些鹰隼般的恶人啊,趾高气扬,他们不守规矩,兴兵混战,让我心忧愁啊,一刻不忘。”现在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心忧”,忧的不是别的,是兵燹,朱熹《诗集传》说《沔水》“此忧乱之诗”,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
看,仅从一个读音,便牵出一个线头,让我们跳出现代汉语的桎梏,回到古汉语的语境中去理解古诗,其作用怎么赞誉也不为过。
再来道附加题,《无衣》中,“王于兴师,修我甲兵。”的兵读什么? bīng 还是bāng?它是什么意思?是我们今天说的“士兵”的意思吗?(提示:前面两段说的是,“修我戈矛”,“修我矛戟”。)
一个读音作用这么大,可以助我们读顺,读懂古诗,那么,我们如果把读音和现代方言连通印证,会怎么样?
贵阳话中讲“这里”是“zī 点“,如果说“zī 哈“,那就是”现在“的意思,还有“zī 个人“,就是“这个人”的意思。这个“zī“是哪个字?怎么写?我问过许多贵阳人,没有知道的。但是我们能在《诗经》的《周南·桃夭》中找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对!就是这个“之”!(当然,贵阳话没有卷舌。)它的意思就是“这”、“此”。说的是,这个女子出嫁啊,适宜他们家。这是在一首婚礼上表达赞美和祝福的诗。
又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反复出现的“贯”字是什么意思?郑玄为这首诗作注说,“贯者,适也。”什么意思?“三年适合你”?不,其实你要是知道四川话,就好理解了。四川话里有“惯适”的用法。比如一个孩子哭着要吃雪糕,妈妈就是不肯买,爸爸听不下去,买了塞给孩子,妈妈就可能愤怒地说爸爸,“你太惯适咯!”这首诗里的“贯”就是“惯适”的意思,表示迁就,对方想要什么,都满足他的要求。这首诗的意思就是,你们这些大老鼠,大贪官,三年来,你要什么我们给你什么,你却一点都不顾念我们,老子不干了,走了!为什么是三年呢?这是因为周代有一条规定,每隔三年就是“大比之年”,这一年官方要重新登记户口,老百姓在这一年里可以申请搬家。这是个很开明的政策,等于是允许老百姓用脚投票,也可以让周天子根据人口流动的情况来判断各地的社会治理情况。所以这个“三岁”是有根据的,不是诗人随意说的。根据这个,我们也可以想到孔孟说的行“仁政”“王政”,就能吸引人来,国家就能富强——可不像我们用现在的思维想的,是迂腐的做法,它在当时是有现实基础的。
再说说这首诗的第二段,“麦”、“德”、“国”、“直”怎么读也不可能押韵,又是怎么回事?其实它们都是入声字,分别读作 mak6、dak1、gwok1、zik6。读音短促,顿挫。最后的 k 要马上闭嘴,要发却不发。如果用粤语读这段诗,它的押韵是非常好的。并且因为发音短促滞塞,有一种悲痛愤懑,哽咽难言的感觉。
同样以粤音入声字作韵脚的,在《诗经》里还有很多,比如《曹风·蜉蝣》:
蜉蝣之翼(jik6),采采衣服(fuk6)。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sik1)。
还有《曹风·候人》等等,都可以看到入声字作韵脚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今天的普通话,离古中国的语音、语义可能相差甚远,相反古文古字的读音和用法倒是在一些南方的方言中有所保留。了解这些方言,可以和古籍互相印证,许多不可解处,便可疏通。
比如我在读《声律启蒙》“九佳”一章时发现,这一篇都以 ai 为韵,偏偏有许多不押韵的字,很是拗口:
丰对俭,等对差,布袄对荆钗。
雁行对鱼阵,榆塞对兰崖。
挑荠女,采莲娃,菊径对苔阶。
诗成六义备,乐奏八音谐。
造律吏哀秦法酷,知音人说郑声哇。
天欲飞霜,塞上有鸿行已过;云将作雨,庭前多蚁阵先排。
悬“崖”,在西南三省方言中都读 ái。“阶”呢?可以参考同音的“街”字。四川话和贵州话中,“街”都读 gāi,“上街”就是“sháng gāi”。云南话管“集市”叫“街子”( gāi zi)——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这里的“阶”就该读“gāi”。同样,“谐”同音的“鞋”字,川贵都读 hái,同“孩”一样。所以有笑话利用这个谐音,说“丢了鞋(孩)子”。粤语的“谐”读 haai4,也是近似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里“谐”应读作 hái。你也许会摇头,这不是瞎猜吗?不是的,《正韵》也说,“谐,音骸。”够权威了吧?
现在,再读一遍上面的“九佳”,是不是朗朗上口多了?《声律启蒙》是古人用来教小孩子读音和对仗的,它一定是押韵的,但凡拗口,一定是我们读错了,是古今音不同造成的,而不是车万育写得不好。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根据方言猜测古音,又由此揣摩诗人原意的方法,不是流沙河先生在这本书里所写的,而是白鱼受先生启发,自行摸索出来的。因为我相信,古人这么写,一定是有原因的,拗口而拙劣的古诗,应该不可能流传下来。读者诸君认同与否,敬请自行考量。
另外,流沙河先生还有一个解字的方法,特别有意思。比如在《邶风·凯风》中: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hǔ)。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先生说,“爰”是虚词,是“于”和“焉”两个字拼起来的,“于焉”两个字读快了就是“爰”,“于焉”就是在哪里,在何处。程俊英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经译注》解释说“爰:发语词,无义。”两相比较,我认为流沙河先生的解说更为可信。浚,是地名。“哪里有寒泉啊?源头就在那浚邑。”这是一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是不是让人想起“为有源头活水来”、“饮水思源”?《邶风·凯风》整首诗说的就是子女感念母亲的恩情,自责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这个“饮水思源”正是感恩的意思。一问一答,表示孩子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因此也更为自责。如果只把“爰”作无意义的助词,那就不成问句,而成了一句平白的陈述句了。无论是美感还是情绪的表达,都差了许多。
前面《硕鼠》中也有“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所”就是“居所”。“爰”是“于焉”,就是“在那里”。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誓将离开你,到那乐土去。乐土啊乐土,在那里才是我的家。”这里如果仍是把“爰”当作无意义的发语词,势必要丢失语义了。事实上《诗经译注》这里又把这个字解释为“乃,就。”完全没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又如《魏风·陟岵》:
陟(zhì)彼岵(hù ) 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这里的”旃“读 zhān,就是“之焉”两个字拼成的。所以“旃哉”就是“之焉哉”,三个语气词连用。
又《邶风·谷风》: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这里的梁和笱都是捕鱼用的,躬是自身、自己,阅是容纳的意思。而“遑”字,流沙河先生说是“何况”两字的拼读,你可以试试,把“何况”两字读快了,是不是就是“遑”字?这首诗里的这个字,百度百科解释说:“遑:暇,来不及。 ”上文提到的《诗经译注》解释为“遑:犹言‘哪儿来得及’。”哪个解释好?按流沙河先生的解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你们不要跑到我修的鱼梁那里去,不要打开我的鱼笱,连我你们都不能容纳,何况体恤照看我的娃娃?”这首诗是一个被休弃的妻子在数落狠心的丈夫,又担心留在夫家的孩子,怕他被父亲和后妈虐待。这个“何况”,多少愤懑!“来不及”是什么鬼?
《诗经》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它滋养了之后两千年的诗人、文学,成为流传千古的语码。不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难以体会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可以说不读《诗经》,你是没法理解后来的乐府乃至唐诗宋词的。流沙河先生讲了八十一首,每一字的读音和解释都讲到,我之所以说它重要,就是基于此。首先你要读顺,才使得诗可以读,才能体会诗的韵律之美。其次你要读懂,那些简单作注的全译本,根本不给你解释这个字为什么这么读,为什么是这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放到整篇里又是什么意思,读完了依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就读了等于白读。
更重要的是,白鱼从流沙河先生的这本书里学到了三个方法,一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猜测古音,二是与方言互相印证,三是在这基础上去理解它的意义。有了这些方法,再读先生没有讲到的诗,甚至其它古籍,都有莫大的用处和益处。今天的“速读”不可能把流沙河先生的本书简写了,因为字字珠玑,满满都是干货,简无可简。只能把我学到的方法讲给你听。当然因为白鱼才疏学浅,难免有误,那就请批判吸收吧。
对了,千万不要忘了去买这本《流沙河讲诗经》,满分五星的话,我给六星推荐。这可不是广告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