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了两遍才写读后感。看第二遍的时候,做了三大张笔记。从头到尾,严肃的色调贯穿整部电影。情节是单调的信件往来。
1.马克思的自动化模式
当玛丽和马克思通信的时候,我觉得这还真是电影才有的情节啊!现在,有哪个成年人会和一个孩子通信?果不其然,马克思就不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玛丽是一个孤单、不被父母、老师和小伙伴看见的孩子。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有玛丽对世界的好奇之处:孩子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是爱?怎样才能被爱?等等,也有玛丽遇到的问题:你被取笑过吗?这些问题勾起了马克思的童年伤痛。遇到新事物和面对童年伤痛的时候,马克思的反应总是一样——不停地吃东西和思考。这是马克思在压力状态时的自动化反应模式,也因此导致他的过度肥胖和焦虑。
2.自动化模式击倒马克思
在读完玛丽的第三封信时,马克思被勾起的伤痛打倒,过失致人死亡,住进医院8个月。出院后不敢再给玛丽回信,因为害怕又勾起自己的伤痛。
四年后,马克思中奖了,实现了自己的两个人生目标:一是全套诺伯公仔;二是可以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对于最后一个人生目标——交一个朋友,让马克思又陷入要不要给玛丽回信的挣扎中。最终,马克思鼓起勇气给玛丽写了回信,并听从心理医生的建议,向玛丽展示了他的“真我”——一个有亚斯伯格症的人:拥有死板又重逻辑的头脑;不懂别人脸上的表情;字丑、敏感、笨手笨脚;忧虑;喜欢解决问题;情绪表达困难。马克思还告诉玛丽,医生认为他的问题是可以医治的,但是,马克思不想被治好,他喜欢当亚氏人,也不认为自己有毛病。马克思的苦恼,是不能好好哭,流不出眼泪。
马克思的第三封回信,玛丽等了又等,失望、自我安慰、绝望。收到马克思的信后,玛丽将自己的眼泪滴到瓶子里寄给了马克思。而马克思在读玛丽的来信时,开始觉察自己的状态,当感觉稍有紧张时,就停止读信,吃药缓解。此后,玛丽和马克思又开始了频繁的通信,相互充实和安慰对方。
3.玛丽不懂马克思
当玛丽的父母先后去世后,马克思将无意中得到的饼干寄给了玛丽,饼干上写着“先爱自己”。“先爱自己”启发了玛丽,她开始变得自尊心十足,充满自信,与倾慕已久的戴米恩结婚。玛丽以根治天下精神病为目的,并以马克思为案例,写了一本亚斯伯格症的书,寄给了马克思。玛丽以为马克思会高兴,她兴冲冲地准备从澳大利亚去美国找马克思分版税。玛丽忽略了,或者忘记了马克思在第三封回信里说过,他喜欢当亚氏人,也不认为自己有毛病。
马克思收到玛丽的书,发现真诚的“自我”被玛丽忽略,感觉到了极大的受伤、混乱、背叛和不舒服。马克思无法描述这些情绪,因为他本来就有情绪表达困难,情急之下,将打字机上的一个零件拉掉了,寄给了玛丽。收到马克思的来信后,玛丽被打倒了。马克思的“不接受”粉碎了玛丽的人生价值,她一下子变回了妈妈的状态,将自己封闭起来,做小绒球、吃东西、喝酒。颓废、悔恨、愧疚之中,玛丽寄给了马克思一个小罐子(可能是炼乳),并在上面写了“对不起”。戴米恩离去时,自我封闭和颓废的玛丽一点也没有发现。戴米恩留下的信中告诉玛丽:“追求根治的理想是错的,你不是抹去世间丑恶的神奇乳霜。”
4.马克思与自己和解
马克思没有接受玛丽的道歉,玛丽的道歉却一直萦绕和纠缠着他。流浪汉扔烟头又刺激到了马克思,他忍不住要掐死流浪汉,却被流浪汉的“对不起”惊醒了,其实,是玛丽的“对不起”让马克思不得安宁。惊醒的马克思放下了对玛丽背叛的恨,也识别出了自己脸上微笑的表情。于是,马克思寄给了玛丽,他的全套诺伯公仔,以示原谅玛丽,还写了一段关于人生真相的话,它也是影片最想告诉我们的:“我原谅你,是因为你并不完美。你不完美,我也一样,人类都不完美,包括乱扔烟头的人。小时候,只想当别人,不想当自己。如果在荒岛上,就得自己陪伴自己,我就必须接受自己,包括所有的缺点。人无法选择缺点,那是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忍受。然而,我们可以选择朋友,我高兴选择了你。人的一生,就像长长的人行道,有些很平坦,有些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很像,不过裂缝应该没有那么多。但愿将来我们的人行道会交汇,我们可以一起喝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一年后,玛丽做了妈妈,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宝宝。她带着小宝宝去找马克思。见到马克思的时候,发现他在早上已经平静、安详地去世了。
5.接受不完美,接纳自己
玛丽有一个不完美的童年,长大后有了一个完美的理想——根治天下的精神病。或许实现一个完美的理想才能让我们感觉人生更有价值,却不知生而为人本就不完美。我们迷失在各种完美中:让孩子变得更完美,让配偶变得更完美,让工作变得更完美,等等。最终,我们只是像玛丽一样伤人也伤己。玛丽否定了马克思对他自己状态的接受,以为治好马克思就是帮助了他。我们对孩子,对身边的亲人,不也总是以“为你好”的名义去改造他们吗?我们听不见一个生命体想要长成自己的样子的呼喊,看不见他们渴望懂得的眼神。经常用生气的语言和控制的行动,将他们的心推得离我们更远,我们还委屈自己的付出。
当马克思原谅玛丽的时候,是他和自己和解的时候,也是他认清人生真相的时候。克里希那穆提说:“看到真相的本身便是自由”。马克思原谅玛丽时,他就获得了心灵的自由。马克思接受了自己的缺点,于是,在他的眼里,别人的缺点也消失了。
玛丽代表每个人的童年和青少年,马克思代表着中年和老年。童年形成的伤,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只有不断成长,才能在人生的某个时点与自己和解。或许你会是玛丽,与自己和解的时刻来得早;或许你会是马克思,与自己的和解时刻来得有一点晚。谁知道呢?但是,它一定会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