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一部十分奇特的澳大利亚动画电影。灰暗的色调,拙朴的造型和画面,书信与画外音串联而成的简单情节,两个奇怪且有些丑陋的主人公。看上去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但它凭什么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喜爱?收获这么高的豆瓣评分呢?
也许因为它揭示出人生的孤独本质和相互理解的万分艰难,不经意间就触动了你我的心弦。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影片中笔友交往的方式早已成为过去式。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成为了人际沟通的主流,但人生孤独的本质并没有因为交流方式的便捷而有任何改变,甚至反倒可能不断加剧和加深。当我们点开微信,迎面而来一个硕大的星球和一个渺小的身影,那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让人无从躲避。
八岁的澳洲小女孩玛丽,拥有一个缺爱的家庭,一对怪诞的父母,一副不讨喜的容貌;44岁的美国人马克思,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偏执,肥胖,被视为精神病的患自闭症的中年男子。偶然的通信,让相隔遥远的他们找到了友谊,收获了温暖。两个孤独的在外人眼中甚至是残缺的灵魂,依靠彼此获得了前行的力量。这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吧?在茫茫的世界上,在地球的另一端,能找到另一个如此相似的自己,相互理解,相互映照,相互需要。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可能只建立在一个点,或者多个点之上,要完全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横亘在玛丽和马克思之间的,有年龄、性别和人生阅历之间的巨大差异。在孤独、边缘化、渴望友情等共同点之外,他们还有着太多的不同。因此,当玛丽向马克思询问有关爱的话题时,极端缺爱的马克思受到了一万点暴击,直至住进了医院;当玛丽研究马克思的自闭症,希望给他治疗时,不认为自己有病的马克思十分愤怒,从而断绝了两人的通信来往。
有爱是如此容易,你只需有一颗善良的心即可;而理解是如此艰难,你永远无法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无论是朋友、恋人还是亲人,其实都不必强求心灵的完全契合,我们只需给予彼此更多的包容,更无私的扶持,更温暖的陪伴。
影片的最后,当玛丽来到马克思身边,看到了一整面墙上贴满了自己写给他的信件,她感动于友情的圆满和弥足珍贵,然而,此时马克思已安详地离开人世。人生啊,通常都是如此的不够圆满:当子欲养而亲不在,再多的富贵和成功也换不回承欢爹娘膝下的时光;当觉察到爱情的可贵准备回头,对方已是别人的新郎或新娘;当开始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候,青春已逝,早生华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