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师文章小毛病(冯友兰篇)

大师文章小毛病(冯友兰篇)

作者: byz2zk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17:44 被阅读9次

本文加粗字体为冯友兰著作《新世训》第三篇《为无为》文章大意,分为十部分,每部分,都进行了点评。

一、无为有以下六种意思,前五种是道家观点,第六种是儒家观点:

1.少为,社会政治方面返朴归淳,个人方面少私寡欲;

2.率性而为,天才诗人写一万首诗,也是无为;

3.因势而为,随着潮流走;

4.顺理而为,比如庖丁解牛,不费丝毫之力;

5.无为而无不为,比如君王放权,社会自发形成秩序;

6.顺道德之理,听从良心的声音,无私意造作。

从第二点看,道家强调的是兴趣,就是率性而为,从第六点看,儒家强调的是道德。

点评:

凭着兴趣做事和率性而为,好像有点区别。兴趣可以持续很久,率性而为则不一定。

今年、明年、后年都学弹钢琴,那叫兴趣。

今年学画画,明年学跳舞,后年学围棋,只能叫率性而为。上午看电视,下午逛街,晚上看电影,睡觉前看手机,也只是率性而为。这样的率性是跟着感觉走或者跟着流行趋势走。

还有一种率性是真性情,只做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不用手机,不想被别人随便打扰;比如遇到不喜欢的人敬而远之,不屑于假客套;比如有什么说什么,很少遮遮掩掩。

一个人不可能做什么事情都深思熟虑,自觉不自觉地还是要追随感觉和流行趋势。深思熟虑需要天赋、勇气、精力、学习能力和机会等等,这些东西也许可遇而不可求,刻意去深思熟虑,很累。

二、随兴趣做事的例子有:

1.小孩子的游戏;

2.大人的蒙头大睡或者胡思乱想。

点评:

小孩子的游戏基本是跟着感觉走,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指望从他们的游戏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很难。孩子们基本上要到15岁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前提是孩子5岁到15岁这段时间,家长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引导,引导孩子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现在我们问很多成年人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他们答不上来,也许他们在小的时候对某些事情有兴趣,只是因为这些兴趣对以后的谋生没有实质的帮助,家长便否定了这些兴趣,没有想办法把兴趣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于是他们的一生变得极其乏味。

至于说蒙头大睡是兴趣,我实在无话可说,兴趣更多是带来一种精神的愉悦,而不是生理的满足。

胡思乱想算是一种兴趣,一辈子保持这种兴趣,也没有风险。不过对于所有的胡思乱想等量齐观,也是不妥当的,爱因斯坦的胡思乱想造就了相对论,为什么?因为他对之前的物理学发展了如指掌,数学和理论功底非常深厚,他的胡思乱想是有根基的。现在民间搞哲学的一些大师,自信满满地写书,不过,书中的概念不清楚,逻辑不合理,缺乏基本的哲学史知识,只是天马行空地胡编乱造,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胡思乱想了。

总之,冯友兰举的关于兴趣的三个例子,都可以理解成消极意义上的率性而为,与真正的兴趣,没有什么关系。

三、中国以前的朝代,四书五经是正经书,小说词曲等等都是闲书,人的兴趣大多数是不正当的,压抑了很多天才。

点评:

冯友兰的意思是,道家鼓励率性而为,有助于天才的出人头地。可惜封建王朝打击的就是率性而为,埋没了很多人才。这样的推理有很多问题。

1.鼓励率性而为,是不是能够让各行各业的天才施展才华?现在我们国家总算鼓励张扬个性了,问题是,我们有很多原创性的东西吗?我们似乎擅长在一个现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阿里巴巴的不断壮大,问题是,没有西方原创的互联网基础,何来阿里巴巴?到底怎样才能鼓励基础性的原创?

2.黑暗的封建王朝只看重四书五经,大家没有自由思想的空间,导致科学不发达。听起来很有道理,不过我们想想欧洲的中世纪,也是黑暗得不得了,我们好歹还有比较纯粹的小说词曲之类的闲书,他们那里,只要是书,都有宗教的气味,纯粹的闲书是渎神的。卢梭、斯宾诺莎这些哲学家的书,现在看来,真不算什么,当时在欧洲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思想压制非常厉害。问题是,这么黑暗、霸道的宗教,却孕育着科学萌芽,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他们的宗教理论,有定义、论证、演绎、推理,不像中国《论语》的格言体。他们的宗教还鼓励科学研究,发现科学规律更可以证明上帝的无穷智慧,刚刚说的定义、论证这些逻辑工具既可以用在宗教理论,也可以用在科学理论中。一句话,他们不缺科学思维的工具,而我们当时却很缺。

四、没有才华,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努力只能施展原来的才华,没办法增加才华。

点评:

“没有才华,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这句话,肯定是对的。问题是,谁来界定一个人有没有某方面的才华?我训练英语听力,每天精听2小时,坚持了2年,最后发现自己的听力水平依然没有明显的提高,究竟是我的训练方法有问题,还是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这是个疑问。

丰子恺在日本学小提琴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好几天一直拉最简单的乐曲,依然拉不好,丰子恺也觉得这位同学没有天赋,可是这位同学始终不放弃,最终也能把比较复杂的乐曲拉到熟练了,不仅如此,他还希望去德国学习音乐,对于这样天资愚钝却勤奋的学生,只是泼冷水说:“没有才华,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是没有意义的,他也许没办法成为伟大的演奏家,不过经过长年的努力,当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是绰绰有余了。怎么能说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呢?努力不一定是一条道走到黑,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适当调整努力的方法和目标。

“努力只能施展原来的才华,没办法增加才华。”这句话其实是没办法验证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人10年前的才华是多少,经过10年的努力,现在这个人一鸣惊人了,现在才华是多少,也不知道,既然都不知道,努力是不是能够增加才华,便没有答案了。我们写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写这种无法验证的话。

五、道家认为有才华的人不需要努力学习,该有的成就自然会有。这是不对的。在一件事情上有才华,必然对它有兴趣,有兴趣,学起来就不累,很开心,这种努力学习是自然的,不是刻意的,依然是无为。

点评:

把兴趣和快乐联系在一起,不一定正确。比如我现在喜欢看哲学书,纯粹出于兴趣,可是一旦搞学术研究,盯着一位哲学家的书看一年,我会要吐的。有些人说,兴趣爱好是业余的,最好,一旦当成职业,痛苦立马就来了。平时喜欢下围棋,和朋友下着玩,没问题,一旦决心成为职业棋手,那些复杂的战术会让业余爱好者望而却步甚至烦不胜烦。当然,冯友兰可能会说,对于复杂战术望而却步,学起来很痛苦,说明这些人对下围棋的兴趣并不是很浓烈,这也说得通。可是在平时生活中,那些把兴趣和职业合二为一并感到无穷快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的兴趣都没有那么浓烈。

即使对自己的工作特别感兴趣,也不是说工作起来就没有痛苦,比如喜欢学术研究的人,总是读那些艰深的著作也很乏味,每天坐冷板凳也感到孤寂,看书看多了,颈椎可能还会出现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痛苦,只是他们觉得搞研究得到的快乐大于这些痛苦罢了。

六、率性而为,是不计较能不能有所成就的。比如戏迷和棋迷。计较了,就不是无为了。率性而为的人越多,这个社会就越理想。

点评:

骨灰级的戏迷和棋迷都没怎么想过要成为名家,不过他们对于戏剧、棋的技术层面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非常专业。而我们周围那些喜欢看电影的人,也许每周都去影院看电影,但称不上影迷,虽然他们也是抱着无为的态度看电影,没指望从电影中得到什么实质的好处。因为他们既不能从技术的层面把电影在拍摄、灯光等等方面的优劣说清楚,也看不出电影内容、思想境界方面的差别。我们周围的人,浮泛的兴趣很多,深度的痴迷太少。

当然,深度痴迷也不代表就不计较现实的得失,纯粹无为的态度是很少的。比如巴尔扎克为了还债拼命写小说,他不是为写小说而写小说,没有那么纯粹。问题是,他那么功利地写小说,为什么还写出了经典?而现在网络写手的写作也是功利的,为什么写出的东西基本不值得一看?区别就在于,巴尔扎克心中有把艺术的尺度,即使为了还债写小说,他依然会改了又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他不会刻意讨好读者,他的写作态度依然是纯粹的,而现在的写手,完全按照市场的导向写作,这是真正的功利态度。

为什么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很少深度痴迷于自己的研究?深度痴迷,一来意味着可能很久出不了成果,无法升职加薪,经常在西方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学者不太可能原创性很强,深度痴迷渴望的是原创性;二来没办法和领导搞好关系,处境将危险,科研单位不是公司运作,没有市场压力,领导更喜欢圆滑而非实干的人,每个人的心思或多或少都放在运作关系上,自觉不自觉地从内心抵触对于科研的深度痴迷。科研需要某种意义上的不善交际的傻瓜,可是我们的科研单位向来不太欢迎傻瓜。

“率性而为的人越多,这个社会就越理想。”这句话要看怎么理解,如果可以让科研工作者痴迷于研究,当然是好事。如果像现在一样,大家都被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牵着鼻子走,表面是率性而为,实质是盲从,这就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七、当然,率性而为无法完全达到,原因有三:

1.有些事是达到良好目的的手段,虽然不喜欢,必须去做,比如吃药;

2.人在社会上需要承担责任,比如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很累,肯定不是兴趣所在;

3.你我都率性而为,可能会发生冲突,必须加以限制。

点评:

这些都是不痛不痒的客观原因。我们能想到的原因有三:

1.教育不重视人文、不鼓励批判思维,导致大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沉迷于享乐和消费,却自我感觉是率性而为,实际上就是奴隶;

2.监督机制不够健全,非市场导向的单位,只是领导说了算,下属不得不讨好领导,没有率性而为的空间。我们是关系社会,指望领导绝对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但是借助监督机制,慢慢减少不公正,还是可能的;

3.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大家基本上得忽略自己的兴趣去努力挣钱,即使想发展自己的兴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儒家强调的是应该做什么,比如舍身取义,这是针对个人说的,一个国家的行为,就不存在应该不应该,国家的行为,完全是趋利避害。国家受侵略,我们奋起反抗,不是因为不反抗就失去了国格,而是因为不反抗,我们老百姓都会成为亡国奴,这是权衡利害的结果。某些行为对国家有利,但对个人,则是义,不是利。

点评:

这段话的意思很混乱。国家的行为完全是趋利避害,这似乎呼应了“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比如二战期间,美国帮中国打败了日本,可是1949年之后,美国又想办法扶持日本,以便制衡中国。可是,如果地球上没有几个强大的国家部分按正义原则行事,国家之间没有基本正义的共识,大家都只看到自己的利益,那么世界是大乱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原则,而不仅仅是利益的考量。如果没有这些原则的制约,某些政客发现发动战争可以获得利益,那么现在的战争将更多而不是更少。

冯友兰说,不存在国格,国家受侵略,不是国格被侮辱,只是国家利益受损。我们奋起反抗,不是维护国格,而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受损,我们个人利益当然受损。问题是,这里归根结底考虑的不是国家利益,而是个人利益。可是,民国时期,那些富家子弟参军抗日,很多都不是出于利益的考量,国家被侵略而利益受损,不代表他们家的利益也受损,他们只是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一个国家的政客与别的国家打交道,如果只考虑利益,不讲原则,失去的将是国家的荣誉和尊严。仅仅有硬实力,也不能给国家带来尊严。一个英国人移居中国,基本不会有二等公民的感觉,而我们移居英国,却可能感觉是二等公民,这不能仅仅归因于歧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助于提高国格,国格高了,中国人在外国将得到更多的尊重。

“某些行为对国家有利,但对个人,则是义,不是利”,这句话好理解,国家被侵略,保家卫国是我们的义务,但对我们不一定有好处,因为可能牺牲生命。但是,说完全没有好处,也不对,因为以前参军,至少可以吃饱肚子,而待在家里,可能会饿死。现在为国家服务,都会发工资,既讲义,也讲利,可是为了国家的任务,夜以继日地加班最后积劳成疾甚至猝死,就不只是义的问题了。

九、对于个人,只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认真规划、好好去做,不计较成败和个人利益,就是无所为而为,否则就会患得患失。

点评:

把个人利益和应该做的事情分开,似乎不太妥当。我们不撒谎,也是考虑个人利益的,经常撒谎,没有好处。正是因为考虑个人利益,偶尔我们也会撒谎。领导越喜欢假话,我越容易撒谎。

有时候做应该做的事情,的确个人会受伤害,比如举报贪污腐败的领导,自己可能会被打击报复。我们多数情况下不敢凭良心做事,都是因为害怕个人利益受损。不应该批评大家的明哲保身,而是要好好考虑,究竟如何改革,可以让明哲保身的情况越来越少。

十、道家谈兴趣,太任性,儒家说应该,太严肃,把两者有机结合,方能成就完美的无所为而为的人生。

点评:

“道家谈兴趣,太任性”,为什么?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儒家说应该,太严肃”,为什么?冯友兰没有解释。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感受到孔子的可敬可爱,杨绛先生说孔子循循善诱,没有一句教条,全无道学气,爱音乐,爱唱歌。哪里能感觉到严肃呢?

冯友兰说,把道家的兴趣和儒家的道德结合起来,方能成就完美人生。那么,如何结合呢?不知道。反正结果就是造就了这样一个人,我们既能看到他的天性,也能看到他的道德,既自由又规矩。问题是,没有教育的引导、社会的宽容和保障,我们很难贴着天性生活,也很难凭着良心做事。结果,大家的天性和道德都是隐而不见的。

相关文章

  • 大师文章小毛病(冯友兰篇)

    本文加粗字体为冯友兰著作《新世训》第三篇《为无为》文章大意,分为十部分,每部分,都进行了点评。 一、无为有以下六种...

  • 不累于物的冯友兰大师

    冯友兰是哲学大师,他把人生用其所学哲学来诠释便有了四重境界,即冯友兰的人生四重境界。 正是冯友兰的哲学造诣,成就了...

  • 冯友兰大师级学者

    冯友兰之中国哲学简史,深入浅出,直白易懂,世人读而明智。 孔子之六经,孔子之前早已有之,孔子述而不作,自加注疏,应...

  • #还乡手记# 一个教师的返乡手记

    #还乡手记# 一个教师的返乡手记 我的老家在豫南盆地的一个县城唐河。这里是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的故乡,冯友兰都不用介...

  • 东方思想(39):冯友兰—孔子是第一位私人教师

    来源:哲学漫步集 说明:文章都有音频版,可在喜马拉雅搜索浪兄笔记收听 作 者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2.04...

  •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

  •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今天刷文章看到“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这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像一句佛谒,简单充满哲思。 相传是哲学大师冯友兰在好朋友...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一片迷糊中读完了冯友兰大师的《活出人生的意义》,便想到了“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 说实在的,虽然把冯大师...

  • 国学大师讲心学(1)

    书名:《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作者: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 页数:181 页 阅读时间...

  • 国学大师讲心学(2)

    书名:《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作者: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 页数:181 页 阅读时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师文章小毛病(冯友兰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zm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