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大流,或选择少有人走的路,都会面临痛苦!
最近在读《少有人走的路》
读到一个观点,很有趣,痛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存在性痛苦
一种是:神经官能性痛苦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85510/4c3bde4e97b445e3.png)
我相信人生本质是痛苦的!
有时候我们是为了逃避痛苦,却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作者称之为是“神经官能性痛苦”,例如,为了逃避读书,提升认知升级思维,未来会吃无知的苦;为了逃避运动的痛苦,未来可能会迎来身体的病痛等痛苦; 为了逃避眼下陪伴孩子,而耽误了自己工作或玩乐,孩子长大后和自己不亲,孩子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性格缺陷.....等等!
生活中承受这样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其实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我想到了一个词叫“延迟满足” ,有点类似,其实也不一样!
另外一个叫“存在性痛苦”,我忽然觉得叫做“建设性痛苦”也是挺恰当的,例如我们选择阅读,学习,提升认知,承受着从不怎么爱学习,到坚持傻傻的学习,承受反人性的痛苦,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成长和富足;我们选择坚持每天运动,承受着身体上的疲累,放弃眼前的娱乐活动,长远可以获得身体上的灵活和健康;学生放弃娱乐玩耍时间,主动去承受存在性痛苦,长远可以走进高等学期,走进大企业,职业生涯的起点可能会更高(大多数人会惯性的这样思考,但时代对于人的要求已经远远不只是学历这么单一了)家庭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经营夫妻关系也是,如果眼下我们不愿意承担一些夫妻相处时需要去承担的一些包容甚至是忍让,那未来更大的痛苦可能就会出现,如果眼下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承担一些痛苦去包容和体谅对方,也许慢慢的会迎来更好的夫妻关系和家庭氛围等等!
以上听起来好像都有点道理,但是问题来了,如何入分辨“存在性痛苦”和“神经官能性痛苦”呢? 这让我想到了一段话:
愿上帝赐我平静,去忍受我必须忍受的事;愿上帝赐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请上帝赐我智慧,让我分辨两者之间的不同!
其实最难的也许不是怎么做,而是做什么?
如何能够分辨出来两种痛苦,并且结合自己的热爱和规划,选择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真的需要智慧,需要深入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就比如,儿子高三,眼下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痛苦,这到底是存在性还是神经官能性呢?
这要看个体的目标和注意力在哪里,如果孩子拼命学习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认为只要能考上好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却不在意不重视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出来的品格和技能,那么眼下的痛苦不排出是神经官能性痛苦!
但如果孩子能清晰的认识到,我现在承受的痛苦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承受痛苦的同时也能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波动中也能保持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能认识到日后在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自己便可以驾轻就熟的面对,同样事情的发生,因为自己承担痛苦的阈值高了(也可以理解为这样的感受对自己来说不陌生,曾经体会过,熟悉了) 那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便可以更好的取得进步和成长! 如果是这样来思考,便可以将其定义为是存在性痛苦!
所以,又能理解佛教讲的“空”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空,都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们意义,仅此而已!
感恩!祝福! 就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