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九个工作谎言》5:生活不只是工作,工作可以是生活。6:王霸之气

《九个工作谎言》5:生活不只是工作,工作可以是生活。6:王霸之气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5-01-01 10:50 被阅读0次

《九个工作谎言》5:生活不只是工作,工作可以是生活

切换到员工的视角:我们工作,到底是在干什么?

一个热门话题是程序员抗议996的运动。所谓996,就是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如果一个人长期这么工作,哪还有时间生活呢?身体能受得了吗?所以程序员要维权。有人还搞了一个“反996许可证” ——

代表这个软件不是用996的方法开发的,就好像清真食品的认证一样。这就给软件加上一个道德的标签,号召公司和开发者要平衡工作和生活。

这个道理没毛病,人不能一天到晚上班。但我们要说另外一个视角。

如果一个人把工作等同于受罪,认为工资是受罪的报酬,那996就是不人道的。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挣钱,以至于没时间花钱,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人生吗?还有一种观念叫“拼命工作,拼命玩”,非常愚蠢:如果你工作挣钱是为了能在玩的时候花钱,有个事实是玩花不了多少钱 —— 你为啥不找个轻松的工作,这还至于拼命吗?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并不认为工作是受罪。科学家一天到晚都得想问题,作家看生活中什么事儿都是写作素材,创业者没有下班时间。如果我是个政府高官,那啥也不用说了,我免费加班,我不需要节假日。

“平衡工作和生活”,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如果工作是受罪,难道生活就不是吗?只要你始终处在一个被驱使、不自由的状态,不管这个状态是工作还是生活,你的人生都是失败的。

想要从这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唯一的办法,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意义,做一个“乐之者”。

而这可不是唱高调。从一个麻醉师的故事讲起。

1.乐之者的风格

白金汉和古道尔采访了很多在一线工作的人,其中有一个英国的麻醉师,叫迈尔斯(Miles)。迈尔斯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在手术之后,跟患者和患者家属见面。迈尔斯说,那个压力实在太大了。人体是个非常复杂的东西,谁也不能保证治疗一定有效。如果手术做了,病人没治好,我非常难受,我宁可根本就不去面对病人。

迈尔斯是个不愿意面对病人的医生。难道医生的本职工作不就是为病人负责到底吗?迈尔斯是不是一个不好的麻醉师呢?他是一个特别优秀的麻醉师。他热爱麻醉师这个工作。

迈尔斯热爱的,是操控病人的身体。迈尔斯是这么说的 ——

现在麻醉都用一个新药,叫异丙酚,它特别好使,但是医学界并没有搞清楚它作用于人体的机理。麻醉是非常复杂的技艺。我常常需要把病人控制在麻醉状态达到16个小时 — 那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而这个状态并不是稳定的,是个动态平衡。这就好像开飞机一样,力度太大,飞机就可能因为速度太快而出毛病;力度小,它又会掉下来。要把病人长时间悬浮在那里,你必须随时对病人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各种反应做综合的考虑,稍有不慎就会犯大错。很多麻醉师害怕这个局面,可是我特别喜欢。我喜欢解决复杂问题,我喜欢操控飞机,我愿意负这个责任。

迈尔斯不喜欢病人是否能治好这个压力,但是他喜欢解决复杂问题的压力。作为一个医生,他没有多想那些高调的道德情怀,他真正的乐趣在于施展自己的技艺。迈尔斯,是个乐之者。

再比如 Facebook。不相信有多少程序员特别认同 Facebook 的商业模式,但是相信 Facebook 有很多优秀的程序员。对公司的认同感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你能不能每天都发挥自己的特长。Facebook 能给一个程序员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享受写出漂亮的代码,实现复杂的功能。

你不用过多地要求迈尔斯这样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比对任何人都高。他们非得把活做漂亮不可,因为这是他们的热爱所在。对这样的人来说,工作怎么是受罪呢?

2.怎样不被工作吞没

现在一个趋势是,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可是复杂脑力劳动的工作时间却是越来越长。像医生、程序员,每天都是超长时间的工作,身心俱疲。有统计说美国医生患有PTSD — 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 的比例高达15%,居然比从战场回来的士兵都高。更有52%的医生身体表现为过度疲劳。

但是,有一种人,虽然工作时间也是那么长,却没有过度疲劳的症状。

那就是热爱工作的人。盖洛普的一个调查表明,有没有过度疲劳的关键不在于总的工作时间,而在于在工作时间中有多大比例,是做你热爱的事情。

关键点,是 20%。如果你工作中有20%以上时间做的是你“乐之”的事,你就不太会有过度疲劳。低于20%,每低一个百分点,你的精疲力竭感就会上升一大块。

据此,白金汉和古道尔提出一个新的工作观。不应该追求什么工作跟生活之间的平衡,因为你平衡不了 — 真正应该追求的,是在工作之内的幸福。

他们用了一个古希腊的词,叫“Eudaimonia”,中文一般翻译成“幸福”。这个幸福的意思是,你找到一个合适的输入,然后通过你的劳动把它变成一个有用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然后你让这件事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换句话说,工作的幸福就是对特长的自我表达。

麻醉师迈尔斯并不喜欢自己工作中所有的事情。他的工作时间很长,他很不愿意在手术之后跟病人讨论病情,那些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这没关系,他仍然是个快乐的医生,因为这个工作能让他施展自己的特长。只要有20%的时间就可以。

如果去医院看病,希望遇到迈尔斯那样的医生。如果读一本书,希望那个作者喜欢写书。去餐馆点盘菜,希望那个厨师热爱厨艺。买件衣服,希望哪怕是从事制作衣服这种重复劳动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乐趣。不在乎他们的工作时间长短。希望我使用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带有“乐之者许可证”。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完全没乐趣,他纯粹就是用受罪换钱,我认为使用他的服务是不道德的。

那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发挥特长的时间不到20%,他应该怎么办呢?

3.怎样施展特长

说自己的工作毫无乐趣,什么都是被迫的,这有可能是一个幻觉。

盖勒普做了一个调查,说你在工作中能不能发挥你自己的特长、找到乐趣呢?只有16%-17%的人说能做到。而对另一个问题,说给你安排的工作内容,你自己是不是可以调整呢?有高达72%的人都表示是自己是可以调整的。大多数人都可以调整自己工作内容,但是他们没有调整。然后他们抱怨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事实是连出租车司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老师讲课高兴了可以给讲个笑话,空姐来了兴致可以给全体乘客唱首歌,程序员有意思的事儿简直就太多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乐趣是啥,这本书给你提供了一个建议。

这个建议是,你能不能每隔半年,就用一周的时间,详细考察自己每天在工作中做的每一件事。你弄个表格,左边写上“热爱”,右边写上“痛恨”,把热爱的和痛恨的都记录下来。

然后你看看能不能自己调整一下工作内容,少做一些痛恨的,多做一些热爱的。可能你痛恨写报告,但是热爱跟人面对面交流,那你能不能多找一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呢?一个好办法是把自己热爱的元素给*编织到*各项工作之中。比如你可以看看能不能找个人跟你一起写报告,那样痛苦感能降低一些。

*

这么说来,996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工作时间长短应该由你自己决定,那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只有这样的工作才能让你的生活有意思。

多做一些热爱的,少做一些痛恨的,你就能在自己热爱的方向上成长。再回顾一下什么叫特长 —— 所谓特长,不是说你特别擅长,而是说你特别热爱,你在这个项目上是个“乐之者”:

1. 做这件事之前,你很期待;

2. 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你会进入心流状态;

3. 做完这件事,你会有满足感。

到底爱什么,可能是基因决定的,也可能是基因和环境配合决定,但不论如何这都符合生物演化给我们的本能:自我表达就是要传播基因 —— 我们天生想要发挥自我。

但是爱什么只有你自己能决定。

比如说,你在那一周的时间内发现自己最热爱的是寻找数据中隐藏的规律。你的团队领导也许会说“你找到的那个规律不对”,她也可以说“你找到的那个规律没用” —— 但是她绝对不可以说,“不对,你*不热爱*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对不对,好不好,你说的真不算。但是热爱不热爱,那只有你说了算。

《九个工作谎言》6:王霸之气何处有,众望所归能几人

一个特别大的能力,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力量。

应该把工作的主动权和制造意外的权力交给一线员工。但是你知道所有权力都给员工是不可能的,员工只能负责具体的工作。就好比说战争,一场战斗具体怎么打可以让前方掌握灵活性,但总要有一个人决定打还是不打,总要有人宣战。大的战略决策,肯定还是领导说了算。

可是这个“说了算”,可不是你说算就算的。就算你有这个位置、有合法的权力,别人也可以对你阳奉阴违,让你的命令出不了总部大楼。反过来说,有的人看似无职无权,却能一呼百应。

那这个威望,这个势力,这个真正的权力,是怎么来的呢?这门学问对一般人可能没啥用处。这门学问如果放在中国古代,那就是非人臣所当与闻,你学这个就等于想造反,这是帝王的学问。

不过现在是文明社会,市场经济是多中心的,每家公司都可以自己说了算。统治一片土地你是肯定别指望了,但是现代世界有很多维度,你可以率领一支球队,掌管一家公司,称霸一个细分市场。

但明知如此,我读书读到这里,还是有一种读禁书的感觉。这个能力,实在是有点令人无语啊……

1.领导力迷思

美国各家公司每年用于培训“领导力”的总费用,高达140亿美元。这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美国社会确实是比较开明的,权力格局不全是从上到下指定,还是愿意分权的,让人成长为领导。第二,领导力确实是一个很有用的能力。第三,这也说明领导力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能力。

想象一个场景。某著名大学的 MBA 班,开了一个“领导力”课程。老师在上面讲PPT,几十个学生坐在下面兢兢业业地记笔记。课堂讨论的时候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领导力是这样的有的说领导力是那样的……

试想,那些真正的领导,比如刘邦、刘备、马丁·路德·金、乔布斯,或者《亮剑》里的李云龙那样的人,看见这个场景,他们会怎么想呢?我猜他们会觉得这非常可笑。他们的领导地位,是自然而然地被拥戴者推出来的 —— 可不是用PPT吹出来的。

有的人往那儿一站,身上就自带“王霸之气”,你就愿意听他的。而绝大多数人则是你一看他就不行……那这个“领导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现在关于领导力的研究和各种模型已经太多了,也不能说都没用。领导力不是说一个人的技术水平有多强,也不是销售之类的业务能力,它似乎是一种人格魅力。有领导力的人都有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能激励员工,有远见,能鼓舞人心,有战略眼光,善于团结同志,有崇高道德,爱惜部下,等等等等。

那能不能就拿这些品质做个模板,把人往上套呢?绝对不行。这个问题在于,通常所说的不论哪一个领导力品质,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著名的领导人,他不具备那个品质!

你要求领导能鼓舞人心,那巴菲特怎么说?巴菲特只是自己默默地研究该买哪个公司,他的演讲并不激动人心,但人们还是爱听。

如果领导必须具备很强的战略能力,那丘吉尔怎么算?他犯了一系列严重战略错误,但还是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

如果领导必须道德高尚,可众所周知乔布斯是个极端自私自利、甚至有时候还损人利己,连自己人都坑的人。如果领导应该爱惜部下,那巴顿将军对士兵是最狠的,他的部队中患有PTSD的士兵比例极高。如果领导应该特别真诚,那肯尼迪却对公众隐瞒了自己的疾病和婚外情。如果领导应该善于交流,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是个口吃者,却能在二战中用一场演讲鼓舞人民。

那他们的王霸之气到底体现在哪,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想要真正理解领导力,先得明确正确的研究方法。

2.两个方法论

《九个工作谎言》这本书中有两个贯穿全书的方法论,特别值得借鉴。应该学会它们,将来用到别的领域中去。

第一个方法是,不要用模型去套人。

当你写征婚广告的时候,当你对人提出各种设定的时候,你就变成了一个体制:你想象的是一个抽象的人。这个模型思维会让你忍不住要求这个人要“全面”,你会希望他把模型中所有的技能点都加满。

但真实的人恰恰不是这样。越是人才,越是极端的人。

你用模型给人打分,每一项的满分都是5分 —— 可是真实的人才会在某一项上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谓的5分,而在其他项目上有各种短板。模型,处理不了极端。

极端的人才恰恰是最稀缺的人才。白金汉和古道尔说,最厉害的领导者,比技术人才还要极端。

第二个方法是,科学研究,必须研究*可测量*的东西。

别人的各项素质,其实是你不可测量的。这个人的战略水平怎么样,商业思维如何,其实别人很难看准。因为思维模式不一样,一般人对高手的评价往往会有系统性的偏差:你可能觉得应该这么干,别人觉得应该那么干 —— 你认为他是水平低才会这么做,而殊不知那是因为你根本没看懂他的思路。

那什么东西是可测量的呢?你自己的感受是可测量的。你不能泛泛而论这个人值不值得信任,但是你可以说*你*信不信他 —— 你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总是真实的。

因为不可测量,所以领导力不是一个什么“东西”。科学的方法,不是用一个抽象模型去测量一个领导者的各项能力指标 —— 而是研究他带给别人的是怎样的体验和感受。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应该去考察领导者(leader)本人,应该去考察那些追随他的人(followers)。

什么是领导?领导的定义是,有人追随他。

他到底有什么素质,使用了什么手段,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到底给了我们什么,以至于我们愿意追随他。

是什么,让我们把他推举到队列的前面?是什么,让我们为了他提出的要求而加班加点地工作?是什么,让我们愿意把自身的命运交到他手上?

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破解领导力之谜。

3.领导提供什么

前面一个 leader,后面跟着一群 followers。他不用强迫也不用收买,别人自发地就愿意跟他走,这就是最纯粹的领导力。

这就好比说,一群人在山中探险,迷路了,周围还起了大雾,大家内心都很恐慌。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我知道怎么走。那么不管他用了什么方法,只要他真能说服众人跟他走,他就是领导者,其他人是追随者。

这个逻辑是别人选择追随你,才把你变成了领导。是追随导致领导,而不是领导导致追随。

那为啥自己不走,非得追随别人呢?白金汉和古道尔的答案是,这是因为人对未来有个本能的恐惧。我们非常非常不喜欢“不知道往哪走”这个状态,我们自己实在是不敢拿主意。

领导真正给人提供的东西,是“确定感”。

谁都知道公司应该做大做强,可是如何做大做强?市场千变万化,下一款产品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进军山东还是进军广东?

相信李云龙,因为李云龙专门打胜仗。相信巴菲特,因为世人都说巴菲特选择公司的眼光准。相信乔布斯,因为只有乔布斯知道消费者将来会喜欢什么样的手机。相信丘吉尔,因为丘吉尔……他就是有办法让人相信,不管现在的局面有多惨,将来盟军必胜,德国必败。

领导的本质,就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给人提供确定感的人。所谓王霸之气,就是这个人就好像自带光环一样,他就是能让你相信,我们投身其中的是伟大的事业,我们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你可以放心去干,你可以把后背交给队友……

请特别注意,领导力是一个中性的能力。好人和坏人都可以有领导力。希特勒和邪教教主也有领导力。好人有这个能力叫“鼓舞人心”,坏人有这个能力叫“蛊惑人心”,这些词的褒贬说明不了什么;能说明问题的是他们拥有人心,他们是众望所归。他们可能有各种缺点,做过各种坏事,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以至于让人信任他们,愿意跟他们走。

为啥这是一个让人无语的能力呢?因为它既不应该被否定,也不特别值得赞美。真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这给了我们一个两难选择。

你要做大事,就必须得竖起一面大旗,拉起一支队伍,让大家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你绝对不能说什么我也不知道这个方向对不对咱们试试看,你绝对不能说我有我的计划但是世界也许另有计划……你必须给所有人一个定心丸,让人们相信、甚至是盲目相信你选的那个方向。

可你凭什么这样对待那些人?只给人讲好处不给人讲清楚风险,这合适吗?传说罗素有句话说“我不敢让别人为我的信念去死,因为我不能肯定那个信念是对的” —— 这才是学者的态度 —— 而这也恰恰说明学者当不了领导。

要不怎么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是它喜欢奖励冒险的人。胜者王侯败者寇,要是什么都不干,安全、正确但是平庸。领导,是那个不但有勇气冒险,而且有担当,敢于鼓动别人跟他一起冒险的人。

看清楚这个原理,你可能会觉得那些所谓充满王霸之气、鼓动别人冒险的领导人在道德上是说不过去的,你可能会觉得那些追随他们的人都有点傻……但是你也知道,世界往往是被这些人,而不是聪明无瑕疵的人,改变的。

相关文章

  • 平衡不了工作和生活?不妨用20%的时间做这一件事!

    昨天下班路上听了万维钢老师关于《九个工作谎言》的第5篇,主题是“生活不只是工作,工作可以是生活”这一主题。 你有没...

  • 工作 vs 生活

    来自《九个工作谎言》 生活不只是工作,工作可以是生活: 如果工作是受罪,难道生活就不是吗?只要你始终处在一个被驱使...

  • 工作≠生活,生活≠工作

    艾加班,男,是我的一个同事,公司的一个小领导,代码技术牛逼,毕业就进入大公司工作,稳定工作6年跟随大领导跳槽至本公...

  • 生活,工作,工作,生活

    我们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生活?我觉得很有社会现实意义,但是这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将这个问题可以分析清楚的,...

  • 再读《班主任工作漫谈》6.20分享

    摘录:工作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态度对待工作,工作能创造...

  • 工作与生活 之生活

    下班、晚饭之后,继续开始辅导女儿的作业,看着托管班老师发来的信息,内心五味杂陈,“在cici的心中就是要考到100...

  • 【工作】工作与生活 Ⅱ

    最近一直在想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本来是想谈谈工作的,后面想着与生活又有联系,所以再次说说,现阶段,我对工作与生活理解...

  • 生活归生活,工作归工作。

    生活在上海,工作在上海,也许太久,或者是这座城市特有的的浮躁会传染,疲惫与日俱增。 经常性的加班,deadline...

  • 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

    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总是不经意间将生活定义为“下班时间”,久而久之,“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中间就出现了一道分...

  • 生活亦是工作 工作亦是生活

    坚持等于熬 熬等于不开心 超级奶爸的蜕变源于美乐家。 如果让我做我就不用了。 引发经营动机。 约吃饭 和他的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九个工作谎言》5:生活不只是工作,工作可以是生活。6:王霸之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cx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