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
《三傻大闹宝莱坞》: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火种,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三傻大闹宝莱坞》: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火种,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作者: 无物永驻 | 来源:发表于2020-07-15 11:53 被阅读0次

相信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在听到《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名字的时候,心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是什么沙雕名字???

然鹅,看完电影才知道,这三个“傻子”其实活得比谁都明白。

好于99%的喜剧片,好于98%的剧情片。

这部印度喜剧片于2009年上映,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依然有其不可磨灭的意义。


《三傻大闹宝莱坞》采用交叉叙事,分为现实和回忆两条故事线。

一边是法涵和莱俱寻找多年失踪好友“兰彻”的旅途故事,一边是这三个朋友在皇家工程学院的校园回忆。

影片开头有这样一句旁白,“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人生是场赛跑,要全速前进,否则你就会被踩踏”。

一句话便开始奠定本片的故事背景——崇尚竞争的大环境。

兰彻等人一入学,就接受了院长的一番言语“洗礼”。

他以噪鹊为喻,告诉学生:如果不拼命努力,就会像被挤下去的蛋一样,拥有一个破碎的悲惨结局。

台下的学生被院长一煽动,马上点燃了竞争的激情,纷纷表示要争当最强者。

这样的话,你听起来是不是也觉得很耳熟?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识?

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以“赢在起跑线上”为由,为孩子报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从小学到大学,每个阶段的开学典礼上都在强调要争为人先。

许多学校会按学习成绩设置重点班和普通班,师资的分配上也会厚此薄彼。

在教室里,老师会按照学生成绩的高低来安排座位,让“差生”直接坐到最后一排,以免影响到尖子生们听课。

更别说我们应用了那么久的排名制度,为了应付考试产生的填鸭式教育,都无一不在强调竞争的概念。

在教育方面,这样的比较不仅存在于学校,还发生在家里。那个从小到大都被父母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多少人的心目中落下了阴影。

国内一档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位学生上台诉说自己频繁被妈妈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的辛酸史。

不管她多么努力,妈妈总是看不到她的优点,只会一味地和别人比较,导致她内心压力极大。

然而讲到最后,妈妈依旧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进步。

女孩在台上无奈大哭,台下的学生也跟着落泪。

我们的教育氛围是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竞争的利弊,它严苛地将优秀的标准定义为竞争中的胜利。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是孩子,他们沦为了竞争的机器。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三大主角中的法涵和莱俱就是激烈竞争下诞生的两类典型代表。

一种是被父母安排得明明白白。

法涵的爸爸在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把他当工程师培养(工程师被认为是印度最高大上的职业),他在父亲的要求下选择了工程系,然而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却是学习野生动物摄影。

另一种是被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被迫竞争。

莱俱的爸爸瘫痪,妈妈积劳成疾,姐姐因没有嫁妆而嫁不出去,全家都将扭转命运的重任交给莱俱。背负厚望的他,整日生活在压力和恐惧之中。

于是,法涵和莱俱大学四年的成绩总是轮流垫底。

不论出于怎样的原因,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在竞争中获胜,有时甚至成为一种执念,逼得孩子因精神压力过大而最终崩溃。

影片中,院长要求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考上工程系,三次落榜,最终儿子不堪重负自杀身亡。他生前最喜爱的文学无处可用,竟成了遗书上的绝笔。

据《印度时报》报道,从2014到2016年,每小时至少有一名印度学生选择自杀。

在中国,每年高校的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智识高,求胜心强的大学生成为抑郁症的高发群体。

不是现在的孩子心灵越来越脆弱,而是如今的环境把人逼得越来越紧。

是怎样的痛苦把人的希望全部浇灭,让他们选择最决绝的手段结束一切?

是谁教孩子们人生的意义全在于竞争的胜利,失去这些的自己就没有后路可走?

对法涵和莱俱这样的学生来说,努力的成果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它只是为了争出个高低。

读书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上好大学,上好大学是为了有一份好的工作……

这个“好”又是怎么定义的?“钱”途好,就是好。

学习的目的、用处全被功利化,个人意愿被忽视和碾压,无法为成功铺路的一切在竞争面前显得毫无价值。

另一方面,竞争下的填鸭式教育又将知识和实际应用割裂开来。知识是知识,生活是生活,两者没有实际的关联。

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落到实处,就如同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这样的“教育”还谈得上是“教育”吗?我们说的教书育人,培育出来的是什么?是一群没有独立思想的竞争机器吗?

学校成了高压锅,学习只是一场竞赛,收获的是压力而不是知识。可马戏团里的狮子“训练”得再好,我们也不会夸他“教育”得好。

这样的现实是如此的赤裸裸,很多人对此心知肚明,然而最终也只是空叹一声“无奈”。

可《三傻大闹宝莱坞》绝不只是想揭穿这样的现实而已。


影片中,兰彻是个独特的存在。

没有读书的机会,他就买别人的校服穿,混进教室蹭课。把喜欢的机器都拆开来看,装不装得回去都无所谓。别人上课的知识都抛到九霄云外,他却会自己动手制作。

兰彻选修工程学是出于自身的热爱,他愿意为此付出所有心力。于是他总能考到第一名,最终成了一名坐拥4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成功只是个意外,只会出现在电影里。

但是,像兰彻这样追寻理想获得成功的人绝不在少数。

就像导演俞白眉所说,“在我接触过的行业里,有95%的人都不是真心热爱,只是找份工作谋生计。在这样的行业中,竞争怎么会激烈?而剩下那5%真心热爱的人中,我就没见过不行的,做不好的。”

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开始浑水摸鱼,盼着下班,这样的职业又怎能带给人奋斗的动力?不是真心诚意想做的事情,又怎能做到全力以赴?谈何成功?

《哪吒》的热映让导演饺子瞬间声名大噪,电影成功的背后是医药学专业的他对于理想长年累月的坚持。

仅仅是《哪吒》的初稿,他就修改了65遍,花了两年时间才最终定稿。饺子说:“靠死磕精神,还是能磕出东西的。”

以兴趣为驱动力,才能让人发自内心地去坚持和努力,这其中焕发的创造力是许多人所无法想象到的。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在竞争中盲目地争抢,又哪还能注意到成功的方式原来不止一种。

当然,这样的成功也绝不是建立在虚无之上,是兰彻每一步的专注和积累才使他的成功成为了必然。

一切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

在兰彻的带动下,法涵懂得了要追寻内心所想,莱俱放下了内心的恐惧和压力,最终收获了自身的快乐和成就。

这三个打破常规的学生,在许多的人看来,原本只是“傻子”。

在课堂上,不看书本而以自己的理解,简明扼要地说出定义的兰彻,被教师说是“傻子”。

想要放弃当工程师的机会,去当野生动物摄影师的法涵,在父亲眼里就是“傻子”。

和兰彻一起拒绝填鸭式教育的莱俱,被院长指责为“傻子”。

“傻子”之名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因为这三个“傻子”实际上活得比谁都明白,他们懂得学习真正的目的和用处,找到了人生最惬意的姿态。

他们懂得自我理想的珍贵,宁愿无视别人的指指点点也要走出自己的路。

由兰彻开始,带动法涵和莱俱,法涵最终勇敢地向父亲说出心声,改变了父母的想法。莱俱跳下三楼,代价惨痛,可他终于能放下无谓的一切,大胆追寻自己所求。

从个人到家庭,由点至线,线动成面,三个“傻子”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影片中人物们踏踏实实的每一步改变,都给了观者内心极大的鼓舞,相信这一切终会成真。

你可以说这是痴心妄想,也可以说这是理想的蓝图。

《三傻大闹宝莱坞》最大的价值便在于它不仅揭示残酷的现实,还传达一种坚定的希望和乐观。

“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火种,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在我看来,教育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能否帮助学生成功,而在于是否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走出自己的人生。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论以何种方式。

学校和家长无法为学生圈定成功之路,却可以引领他们通过学习去挖掘自己的独特潜能,获得属于自身的快乐。

这也许是一种极其单纯的理想主义,但是它绝非永不可实现。

像《三傻大闹宝莱坞》所表达的那样,无论现实如何地将人打击到尘埃里,都要永远心怀着希望去改善。总有一天,这样的理想会实现。

最后,借用鲁迅先生的话:

愿中国的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愿你我心中永存星星之火。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傻大闹宝莱坞》: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火种,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ed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