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卫视一档家庭调解类节目播出了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
儿子三十多岁了,因为交了个比他大十几岁的女友,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
他的母亲也不同意儿子与这个女人谈婚论嫁,但反对的程度远没有父亲那么激烈。
一家三口因为这件事闹到了电视台。
那儿子长得人高马大,尽管戴着墨镜,看上去也还算帅气,只是给人整体的感觉活得很沉闷很压抑。
他们家庭的权力结构是这样的:父亲非常强势,母亲温和懦弱,儿子是在父亲的高压下长大的。
儿子在电视上像个孩子式的哭诉,说他自小到大从来没有听到过父亲一句肯定的话,全部都是不满与指责,挑剔与教训,并且更为严重的,是父亲对他的大面积否定。
在这位强势父亲的眼中,他的儿子几乎一无是处。
于是儿子的人生就被这位父亲施加了咒语:你什么也不是!做啥也不成!
早在几年前,儿子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
前妻是一位中学老师。是儿子鼓足勇气追求到的一位女子。
但在他们婚姻之初,父亲就不看好他们的未来。
不看好的理由,是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不配拥有一位当教师的妻子。
更要命的是,父亲把这种深深的不信任和鄙视,传递给了家中的每一位成员,包括儿子和儿媳。
在父亲强大的心理能量影响下,儿子的第一次婚姻果然土崩瓦解。
父亲的咒语应验了。
他的儿子果然不配拥有一个女教师。
至于这位三十岁出头的男人,为何要交往一个四十几岁的女友,并且坚定地表示,没有女友他就没有幸福和快乐,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恋母情结,会认为这个大男孩儿是在找妈。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他父亲的强势与母亲的软弱互为因果,彼此打造出一种失衡的夫妻关系。
在这种情形下,每当父亲对儿子施以语言或行为上的暴力,母亲几乎都噤若寒蝉,不敢与自己的丈夫对抗,因此也无法为儿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所以这个男孩长大之后,尤其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非常需要一个母亲般的怀抱给予抚慰。
自己的母亲做不到的地方,只有从外面寻找妈妈式的女人了。
节目做到后半部分,在调解组专家的引导下,父亲终于对儿子说出了一句略带温度的、肯定性的语言。
父亲说,儿子,其实我觉得你在有些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只是我不愿意说出来。
看上去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那个三十多岁的大男孩儿立即起身奔到父亲身旁,紧紧抱住父亲失声恸哭,哭得浑身颤抖惊天动地。
现场的调解专家们也有很多人为之动容。
这个场面确实令人感动。
令我感动的除了亲情,更多的是孩子对于父母的深深的爱。
那儿子抱着自己的父亲,一遍遍地说,爸爸,我不怪你,我不怪你……
三十年的压抑,就因为父亲的一句话便可拨云见日,不禁让我们感叹孩子太容易原谅父母了,而父母在这方面往往不如孩子做得好。
著名心灵大师海灵格老爷爷说,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限的。
孩子对父母、对家庭及家族的爱,往往发生在潜意识的深层。
孩子们甚至以牺牲个人生活和前途为代价,表达对于家庭系统的忠诚。
所以,每一位看上去出了问题的孩子,都是这个家庭的受难天使,他以自己心灵痛苦作为代价,在提示整个家庭系统需要重新审视内部关系的冲突。
海灵格还说,孩子的心灵无法容忍任何对父母的贬抑。
然而我们的父母呢?是不是经常贬损我们的孩子?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父母们不仅希望孩子健康、聪明,还希望他们懂事,听话,成绩好,够优秀。
如果他们不够聪明就会骂他笨;
如果他们不够听话,就会说他们不懂得感恩;
如果他们成绩不好,不够优秀,就会对他失望,感觉自己很没面子。
现代人类的父母对子女爱的程度,可能都不如一头母猪对猪崽的爱。
母猪不会因为它的猪宝宝学习成绩不好而嫌弃它,无论那些小家伙长得好不好看,聪不聪明,猪妈妈都会一视同仁。
现代人的功利意识已经破坏了我们自然的天性。
在我的咨询室里,来过太多这样的父母。
那些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她)怎么越来越不听话?怎么不懂得感恩?
做人是要懂得感恩,这没错。
但感恩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是用来约束自己、一种自我修养的提升,而不是告诉别人怎样感恩于我们自己。
如果父母生养后代就是为了让他们孝敬自己,感恩自己,那未免太自私、太狭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真正尊重生命的本质。
其实孩子们是懂得感恩的,而且这种感恩,不是某些家长所理解的那种肤浅的“懂事”或“听话”,而是表现在潜意识深层的一种忠诚。
心理学为我们呈现了很多这样的实例。
比如,一个突然间不想去上学的中学生,可能并不是学校给了他学业或人际的压力,而仅仅是因为他父母关系越来越不好,他的潜意识驱使他留在家中“守着”父母,否则他会不安心。
一个二十岁的女孩长得相当肥胖,因为她有个离异的母亲,而这个母亲心理能量太弱,变得对女儿越来越依赖,所以女儿只能让自己“强壮”起来,至少外型上看起来是如此。
一位中年男人原本有着很好的事业,但在某一关口他经营的公司忽然急转直下,甚至面临破产的边缘。
深究其原因,原来他父亲在他这个年龄时,曾经遭遇过事业上的重大挫败,于是身为人子的他,以破坏掉自己的事业为代价,在潜意识里保持着对其父亲命运的忠诚。
……
相信每一位有些经验的心理咨询师,都会遇到过类似的个案。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子女们对其父母的爱,这种爱因为往往发生在潜意识深处,所以呈现出来的行为状况各不相同。
所以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们之所以变成如今的样子,会有这样的行为及生活状态,是因为这背后有着深深的爱。
孩子们的爱往往奋不顾身。
青春期他抑郁,他冲突,他自残;
长大后他离异、他破产、他成瘾……
他不惜毁了自己的人生,其实都是在拼尽全力表达着对于父母和家庭、家族系统的爱与忠诚。
所以,奉劝那些只用挑剔的目光盯着自己孩子的家长们,不妨反躬自省一下,看看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中还有许多没有做好的功课?
如果你没做好,孩子们可能会替你去做。
只是,如果他的书包里背负着你的人生作业本,你让他如何轻松安心地奔赴他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
但你爱得是否够智慧、够清晰?
只有自己去细细体会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