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父母的育儿观念和方式决定了将来他进入什么样的同辈群体,并在正式开始入学的时候为孩子作出选择。我认为择校,根本上就是选择生源而非教学软硬件之类的,因为你首先考虑的就是你愿意自己的孩子和哪样的同辈为伍。
其实,我的体验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这种人以群分。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尤其是在教育水平参差很大的区,这种体验更深。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周边的幼儿园挺多的,但对我来说最理想的就是北师大的一所分园,当年也算是虽然绞尽脑汁,但机缘巧合还算比较顺利进去的。而事实证明,从此孩子就被决定了和什么样的人共同成长,一起成为好朋友。阔阔的班里最终留在朝阳读小学的孩子也就几个,而且也都是北师大的实验分校,绝大部分都去了东西海读小学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都费劲心思让孩子来海淀,西城读书的原因。
例如,阔阔在朝阳某道场的机构学围棋一年半才让考10级,来了海淀一学期就过了5级,而且在海淀的机构里,有不少孩子几个月就过一段,这差别一方在于机构办学水平,师资实力,另一方面就是同辈,一起学习的孩子们劲头超猛,互相你追我赶,从而激发了彼此的潜能。我也是过了一学期才搞明白海淀这边的节奏的。之前机构和我的感觉,以为学围棋就是慢悠悠的,难以出成绩呢。
这半年来海淀,阔阔明显有些小失落,因为他在过去的那个圈子里,属于学得不错的,至少自己感觉特别良好,然而来这边,发现自己哪一样都水平一般,因为现在身边的同龄孩子里,有围棋二段的,钢琴三级的,书法直接写春联的,连灯笼都可以自己做的,哈哈,突然间他成为没有啥特色的孩子了,于是乎他发现自己识字还行,就越来越爱读书,这样在语文课上讨论的时候,还能略显优势,然而仅限于说,一到书写就又显得很吃力了/p>
同辈影响很大,但是决定孩子与何人为伍的是养育者的价值观。我认为任何时候,只要具备条件,择校是必然的。所谓人以群分,选择哪样的学校依旧是符合家庭价值观的结果。当然,目前分化程度相当复杂,择校的影响因素还有财力,阶层,父母的受教育背景等,但这些也都会影响父母的价值观,因此是个相互作用的结果。去年上半年,经历了孩子入学择校的过程,所以有些直观感受。那就是别人口中的好学校真的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还是要带孩子多去各类学校体验,会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同辈群体,师资力量也是非常关键。北京为了限制人口,疏导留京外地生源,在各区教委明里暗里都有对外地毕业生的各种留京条件的限制。这种政策直接导致优秀的教师新鲜力量被截流,而随着二胎的开放,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中小学需要扩大师资队伍以应对生源增长的需求。于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入教师队伍呢?就是北京户口的一般学习的毕业生,他们被吸纳的主要原因不是素质专业能力突出,而是因为有北京户口。可想而知以后的北京师资会变成什么样,真是令人堪忧啊。
关心同辈群体的一些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