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
这周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多余的时间读完了王朔的《美人赠我蒙汗药》,非常推荐。
也抽空写了篇文章。这边文章发之前我其实给霍四爷看了一眼,她给了几句精准的点评,以及修改意见,但我想了想还是决定直接发出来。毕竟这是我全部的态度,没有任何文字技巧的态度。
也谢谢霍四爷。
人在网络世界里是需要一个姿态的。
1.
人,是社会性动物,极度适应群居生活,所以,害怕孤独。
但人又是很复杂的动物,在适应群居生活的过程中,演变出一整套对外机制,以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也是人之所以超脱于其它生物的很有趣的地方。
演化至今,分裂出很多不同的种类。有的以阶级划分,有的以权贵划分,有的以追求划分,有的以宗教划分。
在大城市里,最小社会单位可以是出租屋的个人,可以是蚁居的打工者,可以是楼宇间的一家三口。在三四线城市,最小的社会单位就变成了一个家族,从小到大,人,是整个家族的一部分。在偏远山区,可能一个最小的社会单位就变成了一整个村庄,每个人都是在全村人关注下成长的,不分彼此,每个孩子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每个孩子考取功名,都是整村人的事情。
社会环境越复杂,人越容易选择逃避。因为我们天性如此,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复杂的环境。所以越大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越趋向于认识自我,而不是认识群体。
这就容易造成孤独,和焦虑。
在乡下,人需要面对的是一片土地,你耕种,努力,老天不捉弄你,你自然就衣食无忧;在小镇中,你要应付家族的眼光,要接受来自家族的压力,你无法选择不闻不问,你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件事是不可改变的。最后,很多人选择逃往大城市,发现,如此的复杂,需要应对的未知太多,不可控的事情也太多,你应付不来,只能缩回自己的上床,独自孤独。
结果就是,身居一线城市的人每天都在谈论逃离北上广,小镇青年又挤破头想突破家族的命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也不想再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
突然,大家在共同的焦虑之中发现一片新大陆,可以彻底突破这些束缚——互联网世界。
2.
我自由了。
这是畅游在互联网世界中的人,第一次欢喜。
没有了身份、年龄、地位的制约,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人人生而平等。
我可以肆意表达,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可以不受家族束缚,宣泄不满;我可以释放自我,不再单调的生活。
但互联网,毕竟还是媒体,是舆论。大众媒体的作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公之于众,而是有选择的进行疏导。
突然有一天,想说的话不让说了,想看的东西不让看了,想讨论的事情讨论不了了。
人们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社群,却反而更孤独了。
人们发现,自己将要面临的不再是生计,而是失去了自由。
焦虑感,油然而生。怎么打破焦虑感?奋力的在这个世界里发声。
所以公知出现了,五毛出现了,小粉红们出现了。
阵营,出现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公知不再是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的领袖了,反而变成了臭公知。小粉红们不再是被人居高临下的说辞,倒成了扛起振兴民族大旗的排头兵。
讨论的那件事没有了,想表达的意见没有了,只剩下,你是错的,全因为你站错了队。所以你就是错的。我真的很想问问,既然如此,有对的么?什么才是对的?
这其中衍生出来的最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标签」。
在写之前,我问霍四爷,你怎么看待网络世界里人被标签化这件事?
她说,我的理解,这是一种快速识别快速站队的做法,本质上是为了传达更具有标志性的信息,是为了打造人设,或者强化印象。不好的地方在于,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把一个人模型化了,缺乏了多样性。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福本源,王小波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意思就是,一个成熟开化高度文明的社会应该有包容性,不断扩宽“人”的边界。
我倒是饶有兴趣的和她讨论起了“人”本身。很多人在网络上说,不要被别人标签化,但是你一细看,这种人往往就在不断向外界输送一个态度:我是一个什么什么人,我觉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总结下来就是,人们都喜欢给自己贴标签,但是人们都不喜欢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人们不断地向外界展现,我是谁,我的姿态,我的原则。但又拒绝别人给自己贴上「公知」、「五毛」、「小粉红」这样的标签,甚至大打出手,就为了证明你并不了解我,你不要乱说。
3.
这就引来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现象即本质。一切事物的背后必有一个道理。
还记得开篇我讲到的,人是群居动物,人在不同群体之下的表现千差万别。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在面对一群人的时候,在面对的是一群陌生人还是一群相熟好友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自己,都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霍四爷所说的,人的边界是可以拓开的,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
所以,我自然不高兴你随随便便就给我贴标签了。你,一定是不了解我的。
可是这些人忘记了,他所表现的,就是他所希望的别人认识的那个他。
我平日里不喜欢在互联网上聊很正经的事情,和别人谈论某些事件,发表某些意见,但我十分乐于在线下参加一些聚会。
我不多说,就只是观察。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某个人,在聚会上发表了一大段自己的见解,怎么会和他昨天在另一个群里表达的截然相反?哦,原来今天有一个他喜欢的姑娘在,所以姑娘喜欢什么意见,他就发表什么意见。
某个人,有意针对某些事件进行评论,仔细一听,好像是别人前段时间讲给他的,恰好那时我也在,但语气之中,发现就像是这个朋友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整个聚会里,全是一些人的小心思,一些人的小私心,语言和肢体上的碰撞,说出来的话不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表达的意思可能也是另有目的,去观察一个人,观察一个人所作所为背后的原因,特别有趣,也特别吸引人。
时间久了,就会发现,那些小私心,小心思,其实更接近一个人的本真,让一个人立体了,活了,那是他们赖以生存下去的技能,那也同样都是他本人。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喜欢别人给他贴标签,但这样的人,又特别喜欢自己在网络上给自己贴标签。
王朔曾经在书里写过,陈凯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全是报纸上的通话,装蒜的厉害,特别讨人烦,但是私下的酒局里,就换了个人,该聊什么就聊什么。这也没有办法,你不表示自己的衷心,你也就没有办法拿到资金。
同样的故事,在冯小刚身上也发生过。某某参加过冯小刚私下的酒局,不敢相信一个在公共场所敢喷记者,骂粉丝的老炮儿,如今为了拿到投资拍《我不是潘金莲》,竟然如此低声下气,陪酒陪笑。
4.
我们永远不会完整的认识一个人,哪怕是我们自己。
时间铺展开的不单单是我们生命的长度,还有生命的高度,生命的纵深。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认识自己,到最后都很难有一个结论,更何况,就凭借几句别人在网络上的话,去下结论,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仓促,有些不负责任呢?
我有一个朋友 H,政治愤青,这就是朋友之间给他下的定义,贴的标签,在网络上,他披荆斩棘,与万千人厮杀,就为了表达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平等,什么是人权。对此不遗余力,奋斗至今。
可是在私下的饭局上,在他回到家中陪伴老婆孩子的时候,政治话题,他永远避而不谈,不发表任何意见。
我们曾经强迫他聊一些敏感话题。但他总会严肃的回答:你们想听什么,我的所有意见在网上都可以找到,我远离了网络,也就远离了那个自我,我今天并没有带我的政治大脑来和朋友们吃饭,所以,放过我吧。
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真诚,却不失态度。
王朔也讲到过,对人,他的评价底线,很简单。就是真诚,不伪善。他见过太多人两面三刀,就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他反感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事情。既然你从中捞了好处,就不要再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其他人指指点点。比如余秋雨,比如王蒙。
5.
说了这么多,做个总结吧。
给别人贴标签,是一件很傻的事情。你一帖标签,就把这个人看窄了,他很多其它有趣的地方,可能你就看不到了,你先把自己的眼睛蒙上了。
给自己贴标签,你也别傻傻的就信了。他今天说的话,你喜欢听,突然发现明天他来了个大转弯,全是你不喜欢听的了,你觉得,这个人,不可信。其实,他也许只是换了个追求对象而已。说到根本,他故意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压根就不是给你看的。别看他做了什么,多留意他为什么这么做。
人就是参差多态的,复杂的,精密的。也是群居的,适应性的,善变的。了解一个人,如果只看他说了什么,不看他为什么说,那就太无趣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被几个标签给拍扁了。
每个人都是有趣的,别光留意他在互联网上的姿态,那样的话,就把自己过得太狭隘了。想想为什么你和大师看同一幅画,感受完全不同?因为你们本质上,看到的并不是同一幅画。
今天,妖艳的千河发了个朋友圈:“大多数热衷于知识付费的年轻人真的热爱知识吗?不,他们只是喜欢花钱。”
我说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在这里补上后半句:“大多数热衷于花钱的年轻人真的热爱花钱吗?不,他们只是喜欢让别人知道,他们有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