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
1、看到分享学习钢琴时曾经的十种痛苦,什么高到天上降到地下的数格子,3对2、16对9的拍子还得计算,天生残疾手指横跨八度九度的酸爽,无头绪的转指,各种枯燥和痛苦的练习过程,许多人是日复日年复年硬扛下来无法回首。没有学习过乐器,但也似乎能感受这过程的艰辛,在持续的磨砺中渐进,要面对太多的困难,每一个困难都很可能让人放弃,完成也只是新的开始,偶尔的陶醉和快乐却是巨大的喜悦,这个路径像极了各种成长里的磕磕绊绊和收获,没有谁是轻轻松松的过来,优雅的一曲都需要千百次的练习;
2、与伙伴、同事协作,不同性格的人策略不同,但有时我们很容易看人挑事,觉得对方棘手有谈话差,则不轻易直面对方问题进行批评指正。看到一个三步走的策略可供参考——第一步:针对想要对方改进的地方先提出表扬,表扬要具体。第二步:指出对方哪里有待改进。第三步:再次给予赞扬,结束谈话。感觉到人际交往也和交易策略一样,套路套路;
3、经常听到说“格局”,往往代表更大的更广的事物认知范围,在做形容词时是有默认的褒义。思考,更大的事物认知范围,会影响产生与之对应的更高阶“价值观”,而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不同,影响得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些人通过闲鱼或同城平台,收购极具性价比二手闲置再转手,轻松月入数万,这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同的人学到后,由于只能学习到方法,但自身并没与之对应的思维和价值观,会凭空的假想出各种阻力,反正就是无法贯彻执行,所以导致很多买课学习的人因“格局”差别,而得到不同结果;
4、将沟通中说得很多的“共情”进行了自我解释,诠释为心理与生理上的一种“模仿”。通过这种自我语言的解释,也终于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共情,不然总处在模糊中,其实就是通过倾听和理解,由表及里的从生理行为上模仿,到心理层面的同步。最开始只知道要“共情”,但怎么才是共情呢?达到“模仿”的程度从而也让对方镜像感受到算是其中一种,只不过这个“模仿”需要加引号,不是“单纯的模仿”,偏向于“模仿同步,找到相同频率”;
5、看到一个UP主谈论“学习观”,这是从学习主要目的出发,找到学习的底层原理和原则,是可以通过这些理论再新构建出“学习方法”。这与平时看到分享的“学习方法”有本质区别,如此视角之前还从来没有留意到,因为单纯的只是学习方法入手,容易造成对学习目的理解不够,使用上可能达不到更好效果。而从“学习观”入手,更透彻理解了“学习方法”,这才能真正变为已用,使用起来才事半功倍。举一反三,似乎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都是“法”,而“法”背后的“道”都被忽略,这样的误区很容易让我们觉得“法”没有作用、使用不了,关注底层逻辑就是背后的“道”;
6、在007的战友互评时,读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提出了“唯有书内练功,方可书外御敌”的观点,还特意搜索了《小窗幽记》里的“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不禁引我思考——曾经把很多烦恼都归为“预期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当下的痛苦”,而通过读书生活在净土里似乎就像离开红尘的和尚念阿弥陀佛,这是个治标的方法。仍然觉得需要冶本还是得入世历练,从心出发,可见很多时候“心”是最大的关键,即为安它,且也都因它而起……;
7、与同事交流这个极长的2020长假,有的已经快要抑郁前兆,回顾所有参考,应是缺少足够社交与环境大变化等综合影响,导致在闲时回想过去的美好,留念曾经的欢乐。教练技术课程就已经了解过,停留在过去是受害者心理,展望未来才是积极心态。这种对过往的无际怀念 ,很容易让人变得软弱,因为怀念太久似乎就是承认“自己未来肯定没有曾经幸福”。而解决这样的抑郁前兆也有办法:增加社交活动、尝试在现有环境下发展些什么,关键一条是要认知到“不要否定自己未来不会更好(觉得这个比“未来会更好”更实际,后者像口号)”;
【不足】
1、延续上周的主题任务,有进度推动但仍然卡在个模糊地带,与最初的预期相差甚远,所以跟上周的时间投入几乎持平。检视剩余的时间可以更多的用在阅读任务上,这一块做得不足的是:阅读是阅读了,但却是看闲书充时间。不完全排除娱乐项,但还得保持时间比例的倾斜,下周将着重调整阅读的时间分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