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舜父的“四杀”

舜父的“四杀”

作者: 炽青戈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08:17 被阅读0次
    舜父的“四杀”

    近读《史记》五帝本纪时惊录如下语句: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

    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

    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触目惊心!人心究竟能狠到何种程度?若无实例实难想象!然通过舜父的四杀已可“窥见一斑”。如今此事原已多不胜数,行此毒虎食子之行的原因也千奇百怪,可仍想问“毒虎”们一句:你们到底怎么了?

    更想问身为黄帝嫡系的舜父一句:你到底怎么了?你虽“根红苗正”却是“微人”,若无四杀之举,必被太史公一笔带过!如今《史记》中汝事数百言,皆是罄竹可书的恶,却也凸显了舜“流芳百世”的善,这不失为一例黑色幽默!你的恶之花结出舜的善之果!黄帝之灵是否该喟叹:家门中出此人,幸还是不幸呢?

    算算,你应该是遗臭几千年了,可能还会继续的臭下去!即使你祖上是黄帝也不好使了,真的!祖上余荫,不予失德之人!你体会到了么?都几千年了,你应该体会到了!可亿万的炎黄子孙体会到的却寥寥无几!不然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虽能车载斗量,知行合不了一的却也能斗量车载吧?

    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呀!

    神仙本是凡人做,凡人心却不能坚呀!

    行百里者半九十呀!你认同吗?尤其这句,为什么不是半五十呢?幽心探微方知个中奥妙。

    舜知此妙,由凡入圣而王天下!入圣之人必已内圣,行王者之行,行常人所不能行!

    如开篇所述,舜父先失其“父道”行四杀之举,舜犹能“顺适不失子道”。却然值得钦佩!

    然则事临常人,若父母先失其道,为人子者子道还守不守?若守又以何种方式守?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还是“以怨报怨”?

    子曰:小杖受,大杖走!个人观点:仍尊子道,先以德报怨,若行不通,坚守以直报怨!

    谈此想到前几天的新闻:生活拮据,疾病缠身的母亲向一岁时被送人,如今年薪55万的小儿子寻求帮助的事。

    看了网评大多数网友持此论点:亲不认,钱不给!论据是:父母先失其道,子无须再守子道!

    诚然,这位母亲先丢母子之情,已名不正,名不正则理难顺,理不顺故难登道德的高地,难举道德的大旗,因此博不得广大同情。另外中国社会一直是个人情社会,中国人处事讲究三点:情,理,法。事出来了,一般先说情,情说不通再论理,理论不明就讲法。情理情理,情在理前,情若说的通,就有可能不论理了,也可能不顾法了!

    针对此事个人观点:

    亲该认,钱该出。

    一方面她毕竟也曾怀胎十月将他带临这个世界,也曾含辛茹苦将他抚养到一岁多。后来虽迫不得已将他送人,这段血肉之情不可忘!这是作为一个儿子的责任!

    网上看到过这样一首孩子写的诗歌:

    我在天上选妈妈

    你问我: 出生前, 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选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孩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有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的肚子里。

    看到这首诗歌真的思绪纷纷,有些许感想,更有着深深的感动!字里蕴含着可人的童真,行间传递着暖人的温度。

    既然上天帮助你先选了一个儿子的角色,你就应当先把这个角色扮演好,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不要只顾观察别人的角色扮演的如何,跟自己搭不搭戏!只有先认同了自己的角色,方能沉心定意内外如一。对于自选的角色,只有入心了,才能出彩吧!

    另一方面即使她是一位和你素未谋面的人,面对这样一位心里也一直承受着苦痛煎熬的老人的求助,你忍心拒绝吗?当然你有拒绝的权利一直都有,而且法律还会保护你的这种权利!至此借用一句名言阐述个人观点:

    积善之人,必有余庆!

    再用一句警句作为末段开言吧:读史可明智。

    如何明智,有两种方法。

    一是从历史事件中提取古人处世的经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的经验可以拿来直接运用到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中,先使你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二是在读史的过程中运用“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阅读方法,即把自己置于某一历史事件中,在相同的境遇中考虑,自己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思考还有没比当事人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做不仅可以引发自己的思考,更可激发自己的思维潜力,在脑中存储特定的解决范式。若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相似相近的事,其解决方案必能在脑中瞬间成形!

    二是通过对比历史当事人和自己的解决方案,凸现思维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极有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灵光乍现的当儿,事情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别忘了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火光。这样的涟漪,火光多了,个人的认知模式就有可能会跃迁到更高的层级,处理事情的技法就有可能达到无招胜有招之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舜父的“四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lh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