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字小驿散文想法
走出剧情节选——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走出剧情节选——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作者: 慕云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21:27 被阅读3次

    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标签之下,无人自由。

    试着走出标签定义的人生轨迹,

    全然地活出任何面相,

    体验任何体验,都没有错。

    朋友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善良活泼,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家伙。有一天,孩子跟我说:“李雪阿姨,我考试考得不好,爸爸妈妈都不会怪我,可是我却很生自己的气,看到别的同学分数比我高,我好想哭呀!”

    我很熟悉这个孩子的父母,他们特别有爱,从不拿分数评价孩子。可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自我评价、自我攻击呢?于是,我跟孩子聊天,了解她在学校里的情况。原来,孩子的班主任经常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你们每个人都要努力给班级争光,谁的平均分低于97分,谁就是在拖班级的后腿。”如果有同学犯错,班主任不会单独找这个同学谈话,而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的这种行为是班集体所不能容忍的,是在给我们大家抹黑!”

    我明白了,这个班主任是在玩弄团体的权术,通过团体力量给某些同学“贴标签”,利用孩子天然对被团体排斥的恐惧来操控他们。比如朋友的孩子,因为考试分数不高,害怕被贴上“拖集体后腿”的标签,这种恐惧转化成自我攻击,她才会气自己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考高分。事实上,她平时跟同学们相处得很好,同学们并不会因为分数而排斥她,但是因为班主任玩弄团体权术,使她总是恐惧自己被排斥。

    慢慢地,这种恐惧会逐渐笼罩到每个孩子头上,孩子们逐渐学会用分数衡量别人,开始给自己和同学贴标签:这是优等生,这是中等生,这是差生。在这个过程中,团体成员的角色逐渐被固定下来,比如“差生就是脑子笨,不上进”“好学生就是勤奋学习的楷模,受老师重视”。这些团体标签的催眠,会深入团体成员的潜意识。肯定会有孩子因为一两次没考好,被贴上“差生”标签,进而相信自己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结果学习越来越差。而那些以考试为荣的好学生呢?他们会觉得自己被爱是因为成绩好,而不是因为我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本身,我如果不优秀就不配活。在这样的标签下,每个人的角色都被固定,每个人都被物化了。

    通过贴标签来固化成员的角色,几乎是在每个团体中都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我们最初所在的团体,是家庭。没错,每个家庭成员都可能被贴上标签,固定角色。

    我有一个亲戚生了一对双胞胎姐妹。他们夫妻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期间,双胞胎中的妹妹行为开始反常,不写作业,还经常尖叫。有一天,妹妹又在大喊大叫,姐姐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一回家就先写完了作业,我比妹妹懂事吧!”妈妈听了很欣慰,说:“乖,姐姐最懂事,姐姐最知道给妈妈省心。”

    我们想一下,夫妻之间发生冲突,按理说,每个孩子都会感到不安,但为什么只有妹妹表现出情绪反常?这是由于团体中的角色分配,可以这么理解:妹妹在替所有家庭成员表达痛苦和不安,而姐姐在替所有人表达自我安慰和期望——“我们没事,我们会好的,一切都会照常好起来的”。如果妈妈肯定了姐姐的角色,那么这个角色就会成为姐姐的人格面具,从此她学会主动压抑自己的情绪,总是要表现得积极向上。而妹妹,可能被固化为那个情绪化的、不懂事的坏孩子角色。

    所以,我建议这个亲戚可以这样回应姐姐:“妈妈爱你,也爱妹妹,你们俩都很棒。妹妹情绪反常,或许是因为她担心我跟爸爸的关系。那么,你也有这种担心吗?如果有,你可以跟妈妈讲。”通过这样的回应,妈妈就把孩子身上的标签摘掉了,让每个孩子都感觉到,无论自己呈现什么状态,都是被允许的。这样,孩子就可以做自己,自由地表现出各种面相,既可以是镇定的、懂事的,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恐惧和不安。

    这对双胞胎的妈妈也是典型的被家庭团体角色固化的人。在她的原生家庭中,爸爸、妈妈、哥哥都特别老实,是那种“宁可自己吃亏,也要避免一切冲突”的人。只有她作为最小的女儿,从小就爱打抱不平,受不得半点委屈。小时候经常有其他家长上门告状:“今天你女儿又打了我孩子。”连她父母都觉得:这个女儿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家的人呢?于是,她在家庭中越来越被边缘化。

    事实上,这个小女儿承接了全家人的攻击性。全家人都处在攻击性严重压抑的角色中,这些攻击性跑哪儿去了?都跑到小女儿身上了。她其实也不能自由地做自己,遇到冲突时总是忍不住向前冲,总是要爆发,没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理性选择。

    又因为她扮演了家庭中表达攻击性的角色,全家人都排斥她,给她贴上“不懂事”的标签。久而久之,连她自己都深信:我是惹人讨厌的,我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于是在生活里、工作中,她不断创造出被周围人排斥的现实。

    家庭中还时常有这种情况:哥哥文静,爱学习,被父母认为是“有出息”的那一个,长大之后工作积极努力,从不乱花钱。而弟弟呢?从小就调皮捣蛋,成绩不好,长大后也不愿意稳定工作,特别会花钱图享受。这样的分化,其实是父母内心分裂人格的投射。父母做了一辈子循规蹈矩的好人,他们其实也渴望放肆地活着,但又不敢,所以不自觉间把压抑克制的面相和恣意妄为的面相分别投射到两个孩子身上,并且不断强化这样的标签,比如逢人就说:“你看看,老大老老实实的,不像老二,一天到晚不着家。”

    哥哥长大以后,父母还会继续催眠:“像你这样有稳定的工作多好,千万不要学你弟弟。”这样的标签,会让哥哥的人生变得不自由。比如,哥哥遇到一个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创业机会,他可能会因为从小被贴上“稳妥懂事”的标签而不敢放弃稳定的工作。

    弟弟一直扮演全家人的对立面,其实是想要唤醒大家:人生有很多可能,我们可以享受物质,可以自由自在。即便如此,弟弟的人生也不自由,当生活需要他稳定下来的时候,比如遇到心爱的女人,想要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也许他的潜意识里是愿意的,但就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安,觉得自己不能进入稳定的生活轨道。

    标签之下,无人自由。我们需要时常留意,自己和孩子有没有被贴标签?这些标签会形成自我认知的催眠,让我们的人生只能沿着固定轨迹轮回,而错失更丰盛的人生体验。试着走出标签定义的人生轨迹,全然地活出任何面相,体验任何体验,都没有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出剧情节选——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np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