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外向”的人,直到我发现,对于真正外向的人轻而易举能办到的事,对我来说却难如登天。
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感觉?
相比他们如鱼得水似的热火朝天,你却总好像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其实你也不是不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你细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思考他们连珠一般蹦出的话语,可一旦参与其中,你就不自觉有些仓皇笨拙。
你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个“内向”的人。
可你很不情愿接受这种设定,因为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承认了“内向”,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社交能力差”、“闷头闷脑”、“没有出息”。
想想小时候,爸妈让我们喊“叔叔好、阿姨好”,喊得声儿越响越洪亮的小孩,受到的夸奖就越多,喊不出来或者声音像蚊子一样哼哼的,总是不那么讨人喜欢。
“不讨人喜欢”,这可不是我们想要的。
于是,我们用造作的笑容掩饰慌张,用虚伪的迎合伪装不安,直到感觉精疲力尽、无法呼吸、身体被掏空。
“内向”就那么令人羞耻么?还是说,是普罗大众对“内向”存在太多的误解呢?
其实,“内向”与“外向”,正如字面所示,本质就是两种不同的性格取向。
每个人都有内向的一面和外向的一面,都处于两者连线之间的某个平衡点上。
社会说“外向”是好的,内向是“坏”的,就像我们在童话中将人简单粗暴地分为“好人”与“坏人”一样。
稍稍成熟一点就会知道,人是个复杂的多面体。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深入研究,才会选择“贴标签”这样的捷径。
心理学博士马蒂·莱尼在《内向者优势》中提到:基因决定了我们最原始的性格偏好,内外向偏好不同的人在第11条染色体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你在假装“外向”的时候总是非常痛苦,除非回炉重造,否则想要大幅度地改变你的性格特质,就像将杨幂整容成刘亦菲一样困难。
既然天命不可违,那就坦然地接受吧。
更何况,外向者的优势我们已经认识得差不多了,内向者的天赋却少有人知晓。
用少有人知晓的天赋去走属于自己的林荫小道,难道不比挤在一堆人精中间被动漂泊更香吗?
那么,内向者的天赋到底有哪些呢?
这还得从内向者和外向者的生物学差异说起。
面对同样的刺激,个性偏好不同的人脑内的神经传导通路是不同的。
外向者的主要神经传导通路更短更简单,主要的神经递质是起兴奋作用的多巴胺。
内向者的主要神经传导通路错综复杂,主要的神经递质是起抑制作用的乙酰胆碱。
这种差异导致两者在思考问题时的关注点截然不同:外向者倾向于先关注“利”,而内向者倾向于先关注“弊”。
久而久之,外向者喜欢先行动再思考,他们雷厉风行、积极主动、乐观自信、能言善辩。
内向者喜欢先思考再行动,他们深思熟虑、谨言慎行、温和谦卑、敏锐细腻。
我们总以为外向的人更有出息,其实只是管中窥豹。
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能力有四种:社交能力、执行能力、专注能力以及眼光格局。
社交能力是指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执行能力是指遇到事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专注能力是指集中注意力深入钻研的能力;眼光格局是指站在更高的位置更远的未来做出选择的能力。
只要你能抓住其中最擅长的部分,平衡掉其中最不擅长的部分,就足以做出一番引以为傲的事业。
如果说社交能力与执行能力对应的是外向者的左右逢源、思维敏捷,那专注能力与眼光格局不正对应了内向者的专心致志、深谋远虑吗?
想起在大学的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迎着落叶踏着微风,哼着小曲儿数着自己步伐的节奏,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一个人吃饭怎么假装不孤单”,我才发现,很多人都不喜欢一个人吃饭。
看着他们三五成群,我就像个没朋友的可怜蛋儿。
不过,让我这个可怜蛋儿倍感欣慰的是,我经常能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周遭的很多人半小时都坚持不住。
一件事物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必然也让我们得到了什么。
既然生作“内向”的个性,那就开开心心接受这份礼物吧。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干嘛非要勉强自己去成为别人呢?
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能改变的,用智慧分辨两者的区别。
加油,活出属于你的精彩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