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说说我就是一个闲散之人,从来不想受任何限制和约束,包括写文字,所以,这么多年来真正让我来写一些论文之类的还是真的勉为其难,除了因为其他因素促使不得不写的除外,更多的是写一些生活感悟或者是管理心得,读书心得之类的东西。活了四十多年,少年时成长的日记已经荡然无存,能够留下来的也就是近二十多年中的一些不成器的难免贻笑大方的小片段,久而久之倒是积累了几十万字吧。这期间因为电脑的出现刚开始找人全部打成电子稿倒也一不留神没了。后来自己打,装在邮箱、U盘,在打印一份纸质的,这可是三保险了。最早关注过榕树下,后来也懒了,就丢了下来。于是,再后来写写画画涂涂抹抹,纯粹一个自娱自乐,每天晚上跑一壶茶点一支烟扣扣索索到半夜,兴致来时偷着乐,情绪低时踱步走。应该就是这样吧,在三年前。
第一次关注简书应该是在2017年,我一个同事转发她女儿的简书到微信朋友圈里被我发现,那姑娘的文字清新脱俗,在拜读的同时下载APP,于是她也就成为我所关注的第一个简书好友,只不过再后来一直也没发现她更新。那时候是把自己所写的一些随意性的文字给弄上去,同时也看到了学到了很多,这就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不过仍然是难改其习,断断续续的倒是自娱自乐,甚好!也赚了一些简书贝,当时是简书贝!
有一天忽然发现简书贝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简书钻,好歹后面还有说明,每天的简书钻定时更新,看着挺“诱人”的。就这样看着,偶尔发上一篇看着那钻石闪闪发亮倒也沾沾自喜起来了。
应该是去年底吧,无意中打开简书活动,其中有一项日更,时间没有限制,反正零点之前都可以。(晨更是不可以的,它不符合我的作息习惯。)每天都更新,每天都赢钻,对我来讲是可以试一试的,于是就狠狠地点击,加入!
刚开始还行,每天让自己在手机上扣一些文字然后传上去,后来渐渐发现不行了。因为我的习惯是每天晚上看书,休息,并且看书上瘾,属于一看就合不上的那种。谁说的让我晚上睡不着觉就看书,尤其是最不感兴趣、最苦涩难懂的书,而于我而言除了外文书不看(看不懂,那些单词早还给老师了),大夫说了我每天晚上必须在十一点之前睡觉,这样一来也就成了负担了似乎。于是如何取舍一时间倒真成了问题了。
尽管我不属于聪明人,但自认为智商还是常人吧。好歹自己还有一些文字可以拿出来充数,尽管有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娱自乐或者自我反思的,干脆就从那里面选择一些无关紧要但是确实能够表达一些东西的文字发出来了。于是,也就有了《微谈管理》、《妄谈教育》等一系列文字。而这些都是我从原先保存的《我与XX那些事》摘下来的,包括其他的算下来有二三十篇。在摘的时候我把握一个原则: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只谈反思、总结与感悟,偶尔发现时间不够了赶紧拿出U盘找一篇选择、复制、粘贴,然后修改放到平台上,倒是蒙蔽了编辑的眼(此处必须道歉啊,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按时发信息说你已日更多少天。窃喜。
不过,除此之外的那些东西都是限时完成,包括读书笔记、生活小记、读书摘录等等,断断续续的七八十天,那闪眼的钻石啊也缓缓的积攒开来。每天把读书的时间分开一点去读简文,领略山川大河之浩然,感受鲜花嫩草之秀丽,感受滚滚红尘之悲欢,参悟娑婆世界之洒脱……
结识了一大群人,尽管是未谋面的。年龄最大的有六十多岁了,他们的坚持成为我的榜样;有九零后乃至于00后的,他们的文字熠熠闪光;有教育工作者,有公务员,有程序员……一群文字爱好者耕耘着,在这个平台上相互的学习(反正我是学到了很多),互相鼓励。
感谢简书!这么多好友相互交流,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描述生活,传递温度进而达到思想的碰撞。
感谢简友!阅读点赞评论,文字是有记忆力的符号,每一点赞都是加油站,每一次阅读都是能量水。
感谢群主,感谢编辑……
感谢缘分!佛曰千百次的回眸才有了今世的相遇、相知。我们素未谋面,但是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的另外一种力量。这就是缘分。
于是,我说,惜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