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看了下《南山经》,不难发现,《山经》主要阐释地理因素,以山岳山系为纲目,分别记载了每一山系的地理方位,异兽,植矿,山神特征和祭祀内容。
所描述之物,看起来奇怪,但细一琢磨,其实并未脱离写实的本质。文字来源,更倾向于作者想象和观察的结合体,有一定与现实结合的因素。
但《海经》就荒诞得多了,吐火、不死、贯胸,鸟羽鸟嘴的人……这才是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因为主角是人,或曰神,所以给了我们另类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感。
那么,《海经》当真是独立于海外,全凭作者想象绘就的小世界吗?或者,那些神话是远古历史的投射?《海经》的最终坐标又是指向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5212/b436825c15aa223b.png)
一、《海经》总纲
《海外南经》的叙事非常宏大,开篇即道出了总纲: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意即:凡是大地负载的,天地四方之间,四海以内,有日月光辉照耀着,有无数星辰运行着,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记载,用木星的运行轨迹来记年。大凡神灵所生的万物,这些生物有不同的形体,有的早亡,有的长寿,只有圣明之人才能探知其中的奥秘。海外从西南角到东南角,亦即海外南经所涉及这个疆域的国家、山川、物产和故事。
这篇简短的文字,我们读出了“天”与“地”的对照关系,神灵与万物之间,也有一种隐秘的联系。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简译:匈为胸口的胸,是说结匈国的人左右心长在一起,且微微往外突出。这是一个胸部构造与普通人不同的国家。南山在它东南面。从这座山出来的人,把虫叫做蛇,把蛇叫做鱼。此话说明结匈国语言和当时作者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
有人说,南山在结匈国东南。比翼鸟在它东面,这种鸟的羽毛青红相间,只有两只鸟的翅膀配合才能飞翔。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比翼鸟在南山东边。
二、比翼鸟飞
两只鸟儿必须将翅膀并列,才能共同起飞。这里的比翼鸟,羽毛青红相间,其实指的是红色比翼鸟和青色比翼鸟。
比翼鸟来自哪呢?《太平广记》里面有一则故事说得较为详细:周成王六年,然丘国进献比翼鸟,雌雄各一只,笼子是用玉石做成的。历尽千辛万苦,使者进入大唐时,已从青少年变成了老人。他们进贡的比翼鸟力气大,形状像鹄,衔来南海的红泥,在昆山的玄木上做窝,住在那里面。比翼鸟遇到圣人就飞翔落下,以此显示周公辅佐圣王的非凡力量。出自《王子年拾遗记》。
可见,彼时比翼鸟曾是作为祥瑞存在。但《山海经·西山经》中又说:“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可以推知,此时比翼鸟的象征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见则天下大水”,它已经变成了预告水灾的奇物,同时后人们也以比翼鸟来意喻恩爱关系,与另一半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即来源于此。
为什么比翼鸟最早在《海外南经》出现呢?这里还有一种源于巫文化的解释:有学者提出,《海外经》开篇即阐释了天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其与《大荒经》很可能主要为对古代月令图的图解,因而,其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就不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而是对应着春夏秋冬的时间节气,那么出现在《海外南经》当中的比翼鸟以及下一条的二八神,应该都与夏至时令的祈雨舞有关。比翼鸟两鸟比翼,很可能是夏至时表演的一种雨舞。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5212/da74b29c8808bb65.png)
至此,可以简单看出《海经》的体例写法:
1、方位: 自《海外南经》以下各篇,大概最早成书时先有图画,后有文字,而文字只是说明图画的。所以,每篇一开始都有表示方位的一句话。
2、国家或山川、民族名称
3、人种的特征:特殊的身体结构
4、文化的特征:特殊的语言、文化、神话等
5、物产的特征:特殊的物产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5212/e2950465865c430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