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桓于原地的飞翔

作者: 蕉下客deer | 来源:发表于2019-06-01 20:44 被阅读96次

                                  ————读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写下这个题目,心底倒抽冷气。难道人真有所谓的命。每个人自出生起,身上就绑缚命运的绳索,无论在成长过程中作怎样任性的飞翔,以为能够挣脱命运的束缚,可当你伫足回首时,却发现飞出再远距离也仅仅只是尽那条绳索的长度,而它却随时可将你拽回起点,消解你昨天、今天、明天——全部的意义。那么,这个将你紧紧地攥在手心的命是什么呢?王晓明说,是你当初诞生的时间和地点。

一个人诞生的时间和地点为什么就是他的命?难道说生辰八字里真有所谓深藏的玄机。王晓明不是算命先生。读完全书,是经过反反复复地深思热读之后,我终于明白王晓明所指的“诞生的时间和地点”,是包含着家族血统、文化传统、地方习俗等等构成一个人性格的先天要素,它们也影响着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养成。后天所受的教育或许能对它们进行提升和矫正,但无论我们怎样刻意改造,先天的性格仍会在我们不经意中自然流露,或在非冷静的状态里卷土重来,颠覆我们努力修养的成果。这时,我们会感觉是在遭受命运的戏弄。

鲁迅出生在一个偏僻的江南小镇。胡适先生说,越偏远的地方越保守,故而“礼失求诸野”。相对于北方的权力中心而言,鲁镇就是礼教传统保持得较为原生态的“野地”。根据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宗法制度,作为长子长孙的鲁迅,从出世那一天起,就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独立存在,他必须,至少是肉身与这个家族粘连在一起,供奉它、养育它,做那吃人礼教的祭品。在个人的幸福上,他几乎没有选择权,一切均以服务大家庭的繁衍为要。家道中落后,未成年的鲁迅就已被立为家庭的顶梁柱,默默地去承受社会的歧视、侮蔑。在婚姻上,他也只能顺从母亲的经济联姻,娶了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女人。在日本,他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写下了“我以我血寄轩辕”的壮志,可当光复会派他去当刺客时,他却顾及母亲的赡养问题,而成了一个革命的不彻底者。当初怀着寻找国家和个人出路的热情远行日本,十年后,对个人前途的种种抱负打算尚未来得及实现,却为了全家的生计而不得不返回故乡谋生。他在北洋政府任职,那时政局动荡黑暗,文人皆以做官为耻,纷纷辞官,可鲁迅却为了负担家庭而不得不做官,还一做就做了十几年。这也成了他的敌手们攻击他的软肋,他也自知是有背文人气节而嘴软。在上海期间,他一直领着国民党的工资,骂国民党腐败,又背上了“吃人家还嘴硬”的无赖名号。而与许广平同居后,虽然弟弟们都已成家立业,大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但面对娇妻幼子,积下几个钱的念头又成了他新的经济负担。或许就是因为背负着伦理和经济的重担,使得他在精神成长上不能做到完全撇开手去,仍要屈从于生计,忍受心口不一的煎熬。他内心种种的委屈苦闷,都通过对礼教地批判与呐喊来宣泄。一个臣服于礼教的牺牲品,又是一个反抗礼教的先锋斗士。各种极端矛盾集聚在他那矮小而病弱的身体里,撕裂着他,扭曲着他。

鲁迅出生于一个仕宦乡绅之家。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其祖父周介孚曾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一块“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自小受书香门第的熏陶,成就了鲁迅的文学才华。但是也将中国三千年的文人传统根植在他的血液里。中国文人传统缺乏独立的精神评价体系,他们只有参与社会政事,才能从社会价值的实现中找到人生坐标,这也决定了中国文人重功利、重世俗的一面。鲁迅与贾宝玉都有过从王子到贫民的人生巨大落差,所不同的是,贾宝玉在富贵温柔乡中就已视荣华富贵为幻境,以至于在落魄之后,看空一切最终归于空境,对境遇的反差表现得不像鲁迅那么敏感。而鲁迅则不同,富贵时他习惯于那种高人一等的地位,败落后,他就从周围人态度的反差中刻意放大着种种耻辱,生起对人群的怀疑、敌对的心理。鲁迅是非常要强的,而这种被人踩在脚下的耻辱感,又给他的要强增添了一份复仇的情绪,于是功成名就的欲望就愈加浓重急迫了。而这欲望又加重了他肉身的负担,阻碍了他的飞翔。

对于鲁迅前期的矛盾挣扎,我不想多谈。年轻时,追求热烈的人生也是情有可缘,他也的确创下了文学的辉煌。我唯一惋惜的是鲁迅在上海最后九年的光阴,他似乎在这花花世界里乱了阵脚。他是那样害怕成为社会的旁观者和边缘人,一旦发现自己被挤到旁观席上,就不自觉地想要重返中心。他认真阅读马列主义,翻译马列主义著作,他不甘心被新兴的潮流摒诸河岸,不甘心被人视为落伍,然而他却做不到转用马列主义的新时调来发表观点,所以,他又被新兴的无产阶级视为守旧的破落户,遭到左翼联盟的攻击。而另一方面,他很想沉下心来系统地做些学问,他一直想写《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字变迁史》、《嵇康传》,可他却怎么也静不下来钻故纸堆,归根结蒂,他心神不宁。我十分不解,为何能在绍兴会馆埋头抄十几年碑文的他,到了老年却反面静不下来了。思来想去,还是红颜之祸。许广平是个很热衷社会运动的人。耶稣说,人的父母兄弟妻儿是他肉体的延伸。你想清心寡欲过一生,但若你的爱人想要热烈的人生,你也只有强打起精神去满足她。鲁迅后期的文字干巴巴的,急促、短小,那种从容的笔触,幽默的智慧已然不见。

这篇文章,我只捡鲁迅重世俗的一面谈。我想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前提是必须割舍那些将你拉向深渊的肉身欲望。割舍了人欲,也就挥刀斩断了捆缚你命运的绳索。这样,你就可随风飘到山高水远的神仙之地。我不知道仙境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仙境是何种滋味?但若从文学的精彩来说,莫过于像鲁迅这样深陷于灵肉挣扎的清醒者,书写的文字最耐人寻味,因为他写出了人性普遍的困境。伦理责任和中国文人的功利心是捆缚鲁迅的两大绳索,鲁迅一生都在承受着这两大绳索炼狱般的折磨。从某种程度说,鲁迅是另一个耶稣,他用孱弱的身躯去尝试人间的各种病症,然后用文字解剖给你看。

很感谢,王晓明老师为我刻画了一个世俗的鲁迅。他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道德审判者。他分明就活在我们中间,与我们一样在深重的生存危机中苦苦挣扎,甚至体味得比我们更深刻。

也有人认为这本传记写得不够客观,与其说王晓明在为鲁迅作传,还不如说他在借用鲁迅的躯壳解剖自己。但这不正是写作的真义吗?我们都是透过个人的经验来解读世界,任何题材的写作无不都是自传,唯自传才显现出写作的真诚。但我们又不能毫无遮拦、赤裸裸地当众打开自己,需得找一个替身出场,写作时躲在替身的背后就能无所顾忌地畅言。这既是出于自我保护,也合乎艺术创作的规律。若没有替身,那打开自己的写作就相当于在人前裸奔,你总会下意识地去遮掩,或是将已有的定论强加给读者,如此便很难做到客观理性地书写,也很难深入地发掘自己,看清自己的真实。有了替身,作者就找到了跳出自我来审视自我的视角,这是一种内向持续地发力,不依不饶、克己复礼,用替身的经历来充实自己,也用自己的经验来丰满替身。而在裸奔式的写作中,作者是停止成长的。于读者而言,替身也起到了一种参照和传感的作用,读者能从替身上照见自己。而裸奔式的写作,读者也许会始终抱着旁观者的心理,难以产生代入感。

可以说,一个人写作的动机,决定了作品对读者产生的效应。王晓明在这部传记中全然放松地打开自己,走向人性的深处,发出带有普遍性共鸣的感慨,也让我从中体悟到人性的无奈以及这份无奈的可贵。这是我目前为止,所读过的十几部鲁迅传记中最打动我,也是令我深受启发的一部。它或许不是真实的鲁迅,但却是我们(我与王晓明)的鲁迅。

写于2015年1月27日,改于2019年5月31日

相关文章

  • 盘桓于原地的飞翔

    ————读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写下这个题目,心底倒抽冷气。难道人真...

  • 吴楚河畔,菩提花开

    战争之硝烟, 宛如黑龙吐雾, 盘桓于天地。 ...

  • 闪耀的,你的光芒

    我就是你 为虚构而生 盘桓于无尽之中的杜撰

  • 盘桓“天府”

    四川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里说的“天府”既有入川的意思,更主要的是因为姨父为了照顾“影响”,不能把我...

  • 茫然

    这种日子真是过够了! 每天都在盘桓 围绕着有的没的 把青春耗散 向前,向前 我站在原地使劲呐喊 周遭有嘲笑声 这么...

  • 自由飞翔

    抬起右脚,轻轻蹬踏 打开双臂,缓缓上升 山川在云层之下 河流盘桓如蛇影 飞翔的梦如此简单 爱怎么飞就怎么飞 自由的...

  • 情愿

    我情愿化作一只鸟儿 任风吹日晒到处飞翔 或停在原地 只愿...

  • 飞翔于云涛之上

    不同于夏季的火热、冬季的寒冷和春季的温暖,初秋的天气是爽朗的。尤其是这一天,天空一片蔚蓝,像一块巨大的纯蓝幕布挂在...

  • 《梦稀诡谭》2020.3.28

    昨天晚上梦见:一艘朴素的渡轮。海鸥漫天飞翔,一直飞,一直飞,盘桓上空,相随着航线,久久不曾离散。站在甲板上,汽笛长...

  • 起风了

    风来了,你要起飞还是选择呆在原地呢?如果你是雄鹰,想起飞就展翅飞翔,不想也可以在原地好好打探着这个世界;如果你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盘桓于原地的飞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xz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