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哀伤研究回顾

哀伤研究回顾

作者: 吕沐霏 | 来源:发表于2023-04-02 17:00 被阅读0次

通过对哀伤研究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可以对哀伤理论与干预有更好的认识,这有助于避免国外曾经走过的很多弯路。通过这些年对哀伤文献的学习,作者把哀伤研究的历史沿革划分为四个时期。在此,将把每个时期作者认为特别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予以简单介绍。

1917年—20世纪60年代末

弗洛伊德在1917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哀伤与抑郁》,提出哀伤和抑郁症是不同的,哀伤是失去亲人后的一种正常反应,它通常也会自然痊愈。他提出了“哀伤工作”理论,并认为丧亲者必须完成最后一项工作,也就是和逝者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切割”开,于是丧亲者“就能够重新变得自由和不受约束”,就可以重新建立新的生活。虽然弗洛伊德“哀伤工作”理论中有一些很有价值的内容,但这个“切割”理论却误导了哀伤研究与干预很多年。

爱瑞克·林德曼 (Erich Lindemann)在1944年完成了对发生于1942年波士顿“椰树林酒吧”火灾的跟踪调查。那次火灾烧死了492人,他对110个家属进行跟踪研究,得出了和弗洛伊德关于自然痊愈理论不同的结果。他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1. 急性哀伤可能导致病理性哀伤,病理性哀伤虽然跟抑郁症不同,但它可能引发抑郁症和自杀。

2. 通过专业干预,急性哀伤可以转变为正常哀伤。

3. 他支持弗洛伊德的“切割”理论。

约翰·鲍尔比从1958年至1980年出版了3部重要著作,心理学界称其为“鲍尔比三部曲”。他的研究核心课题是:人为什么会哀伤?他从婴儿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开始研究。他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如下:

1. 婴儿和母亲的依恋关系是建基于安全感的需要,是生存本能的需要,所以婴儿跟母亲会有一种天然的依恋关系。

2. 若婴儿和母亲短暂分开,就会出现焦虑。

3. 若婴儿和母亲永久分离,就会出现哀伤。

4. 依恋对象死亡的哀伤是双向性的,婴儿和母亲都会哀伤。

5. 他也支持弗洛伊德的“切割”理论。

但鲍尔比的贡献依然是杰出的,他后来被评为20世纪100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末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 于 1969年提出了五阶段论。她和学生曾经在癌症中心做过100多个质性访谈,提出癌症病人在死亡之前会经历五个阶段:

1. 拒绝。拒绝接受得病了。

2. 愤怒。“为什么老天爷对我不公平?”

3. 讨价还价。“老天爷啊,我做点好事,你能不能让我病灾免除?”

4. 沮丧抑郁。痛苦不绝。

5. 接受。“我就认了吧。”

1969年,她出版了一本书《论死亡和濒临死亡》,这本书原来是讨论濒死和临终相关问题的。但是书中的这个理论一出现,人们就把它全部照搬到哀伤问题处理上。她红极一时,在世界各地为125 000 名学员做过培训,她的文献在谷歌的学术网站上被引用了11 000 次以上,1999年《时代杂志》把她评为100位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她还被列入美国的女性名人堂。

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五阶段论的热潮慢慢衰落了下去。大量实证研究显示该理论不仅不能得到数据支持,反而在理论上和临床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误导性。

菲利斯·西尔弗曼博士在1968年的一项研究中帮助失去配偶的妻子组成“同质互助”小组,她的研究显示这个方法对哀伤疗愈效果特别好。她在1969年正式发表了关于“同质互助”的论文。这个方法后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其应用影响特别大的是美国的民间慈善组织“善爱之友”,它有4000多名志愿者,其中多数为丧亲者,仅在2017年它就为100多万失去子女的父母提供了心理关怀,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过去的几十年,“同质互助”理论和方法是美国哀伤咨询师标准教材的重要内容,并因为它易于获得而被称为丧亲者的“第一道防线”,此外,很多时候它对丧亲者的帮助往往比咨询师的干预更有效。

威廉·沃登 博士在1982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哀伤辅导教科书——《哀伤咨询与治疗》。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丧亲者的哀伤疗愈过程有四项任务,也被称为“四任务论”:

1. 接受丧亲现实。

2. 处理哀伤之痛。

3. 适应变化了的世界。

4. 切断与逝者的联结,建立新关系(沃登在1982年还是弗洛伊德“切割”理论的支持者)。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霍莉·普瑞哥森 于1995年提出复杂性哀伤(CG)的定义并开发了复杂性哀伤量表(ICG),通过ICG量表可以评估哀伤属于正常的还是病理性的,如果是病理性的则应当给予治疗。她那清晰明确的质化及量化分析法,为后来哀伤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复杂性哀伤量表(ICG)的基础上,普瑞哥森博士后来还开发了其他的哀伤量表,其中较常用的一个详见附录三。

丹尼斯·克拉斯 等学者于1996年提出了“持续性联结”理论。该理论是哀伤研究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从根本上挑战了弗洛伊德关于生者需要和逝者切断联结的哀伤理论。

该理论认为生者和逝者保持持续性联结是正常的,健康的联结方法将有助于生者重新安置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并适应逝者已逝的生活。这个理论也改变了沃登博士的观点,在其2002年《哀伤咨询与治疗》(第3版) 中,沃登博士把第四个任务修改为“在生活中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罗伯特·内米耶尔 于1998年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意义重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意义与生活经历有关。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来自人的经历,经历由很多“宏观故事”及“微观故事”组成。丧失亲人的巨大创伤容易使人在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经历之间形成一个“断层”。

通过大量临床治疗发现,丧亲者如果无法从丧失事件的经历中梳理出其意义,并把这段经历与整体生活经历合理地联结起来,就很容易罹患延长哀伤障碍。意义重建理论体系注重于“理解丧失”(sense making )、“寻找益处”(benefit finding)及“身份认知” (identity)。哀伤者需要对丧亲经历加以适当的梳理,从中看到积极的意义,并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

在方法上,该体系十分注重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比如在对死亡事件的叙述中,该理论提出三种角度的叙事法:

(1)以旁观者角度来客观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2)从丧亲者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3)依然从丧亲者角度说出丧亲事件对自己生活及未来的影响。

该理论还融合了近代哀伤理论和干预的其他方法。该理论认为,如果丧亲者在意义重建的过程中无法得到积极的结果,则容易罹患延长哀伤障碍。

鲍尔·王 (Paul Wong)于1998年提出了“意义中心咨询”(center meaning counseling, CMC)的理论和方法,他的理论基于著名奥地利学者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意义疗法” 创始人弗兰克尔认为,人活着总会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使在最艰难并无法改变的环境下,人还有选择用什么态度去面对苦难的自由。

哀伤学界一般并不认为“意义疗法”是一种哀伤疗愈体系,而认为它为哀伤疗愈提供了一种引导性的提示。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哀伤研究中,它也被应用到“意义中心心理治疗” (meaning centered psychotherapy, MCP)中。它注重启发来访者对生命意义源的寻找,从而建立在丧亲打击后对生命意义的新认知。

玛格丽特·施特勒贝和罕克.斯肖特 (Henk Schut)于1999年提出双程论模型。

“双程论” 模型包括三个关键要素:

(1)丧亲者对于丧失导向因素的应对;

(2)丧亲者对于恢复导向因素的应对;

(3)在这两种导向间的振荡或叫“摆动”。

丧失导向与丧亲事件本身直接相关,它密切围绕着丧失事件,故被称为“丧失导向”。丧失导向的因素包括如何处理与丧亲相关的事情和问题,如怎么应对不同的哀伤反应。但人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无论多么悲伤,还是摆脱不了现实。

现实生活会把人从丧失导向的“世界”中“拉”出来,去面对外部世界和当前及未来日常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也就是会进入“恢复导向”的世界中。恢复导向注重眼下和未来生活的变化与挑战,比如如何建立新的身份认知,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状态等。

“振荡”是指丧亲者在丧失导向和恢复导向两者间往返交替的 “摆动”。比如失独父母会从“丧失导向”中的“遭受灾难的为什么会是我?”摆动到“恢复导向”中的“以后我该怎么生活?”。

在这两种导向中来回摆动并相应地采用适当的应对方式可以有助于丧亲者缓解哀伤,并降低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如果丧亲者长久地陷于某一个导向中,或不能处理好两种导向中的某个或若干个压力因素,就很有可能引发延长哀伤障碍。

作者认为双程论的最大长处包括这几个方面:该理论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使用的灵活性,通俗易懂,可以把不同的哀伤疗愈方法及不同文化的精华融于其中,相对于其他成熟的哀伤疗愈方法,双程论更容易被应用于群体性的哀伤疗愈辅导,也就是能以较少的资源让更多的丧亲者受益。

认知行为疗法(CBT)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用来做哀伤咨询和治疗。在丧失亲人的巨大打击下,丧亲者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客观、不正确的认知,在错误认知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后者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认知。在一系列不合理、不健康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交互影响下,丧亲者很容易深陷在丧失的痛苦中而无法自拔。CBT则是通过帮助丧亲者建立正确的认知,进而调整行为,以应对丧亲之痛。

玛格丽特·希尔 博士的哥伦比亚大学团队于2005年开发了“复杂哀伤治疗”程序。其具体过程可简述如下:

1. 了解来访者,用ICD-11诊断。

2. 科普哀伤知识。

3. 倾听影响适应哀伤的障碍是什么(信念、情绪、行为问题)。

4. 解决情绪问题:接受哀伤、联结回忆、思考未来、与提醒物共存、强化关系、谈论死亡故事(哀伤检测日记是关键工具,找出什么时候最痛苦,什么时候放松)。

5. 思考未来:引导自主感(自我认可)、胜任感(能干得了)、归属感(对别人是重要的),一步步建立可行的新目标,并设立一个愿望。

在强化关系方面主要是邀请亲友参加,与社会团体接触,来帮助处理与逝者的关系。

讲述死亡故事主要是讲述故事,反思故事,放置一边(走出故事),接受现实(从不能想到能想)。讲述故事需要注意来访者的痛苦感变化(边谈边问,可随时停止)。2015年希尔博士团队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方法对延长哀伤障碍患者的治愈率高达71%。而那些未能被治愈的患者通常是在治疗中途因各种原因放弃了治疗。

该方法已被编入《复杂性哀伤治疗手册》。目前该方法比较适用于一对一的哀伤治疗。虽然也有学者尝试过用该法作团体治疗且显示效果良好,但其样本太小(不到20人)。时至今日,已有文献中极少见到把该法作为团体治疗的尝试。

DSM-5。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行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该手册虽然没有把哀伤障碍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分类,但把哀伤障碍从抑郁症中分离出来,而且在附录里做了详尽解释。这是哀伤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ICD-11。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6月在《国际疾病分类 (第11版)》(ICD-11)中,明确地把病理性哀伤命名为“延长哀伤障碍”,并把它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分类。这是一百多年来人类对哀伤研究与干预的一个划时代的成果。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
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卡尔.荣格
-----------------------------

相关文章

  • 05 预后研究

    预后研究——一般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回顾性临床研究的分类及临床解读 单臂回顾性研究 多数预后研究属于此类型,对患者...

  • 数据恢复,等于救人一命

    回顾这些年,没有什么比丢失文件更哀伤的事情。深夜,我走出书房,失落的身体倒塌在柔软的沙发上,哀伤的眼泪轻轻滑落,心...

  • 研究生回顾

    2015.9 同济欢迎你 2015.10 台湾之行 2015.11 给我一个ONE 2015.12 陪成都的好朋友...

  • 卜算子 (09)

    剧情回顾:卜算子08 给我一个理由先 第09章:可是哥依然期待 有一种哀伤叫做哀莫大于心死,可是还有一种比哀伤更哀...

  • 撰写讨论部分

    示例内容 作者回顾了前人的研究 作者回顾了绪论中提到的前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的弱点 作者回顾了本文所使用的方法 作者...

  • 哀伤

    词/花海洋 日月星辰悄悄升又落 戈壁滩上走着一个我 早已不懂白天黑夜是要更替的 因为我的世界已经失去黑与白 花开谁...

  • 哀伤

    你以为你喜欢的是我, 万般寻找证据, 其实你喜欢的只是回忆, 只是执念。 我以为我不在乎, 百般自嘲, 满嘴无所谓...

  • 哀伤

    雪天里,这个旋匠架着马车送他的老太婆向医院赶,天气多恶劣,将马车速度降到最低。旋匠回忆着过去喝酒,打架的日子,对妻...

  • 哀伤

    如果 不能给你所有 或者 为了你放弃所有 还谈什么爱你 所以啊 现实 光有爱 是不够的 或者是根本没有爱 如果 不...

  • 哀伤

    缓缓的你从深巷走来 像一朵云似一朵花 静谧的脸庞写满淡淡的忧伤 啊,美丽的姑娘是什么令你惆怅 再好的乐器也奏不出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哀伤研究回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yr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