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93632/a30ef344f5255bb0.jpg)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书是《与原生家庭和解》。
介绍中说这是一本经典心理学著作,探讨了原生家庭对人们的影响,特别是童年伤痛经历对于人格心理的重要影响,帮助人们找回自己的生活,帮助人们与原生家庭和解。
看完以后的感触是,与其说是一本大众读物,不如说是一本专业笔记。
本书是从心理分析师的视角去理解看待那些影响一生的童年经历,有助于普通读者在阅读中,借助案例分析回溯自己生命的开端,解读自己的历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3632/91bc22c9f5e6bb9f.jpg)
不过这本书出版于1979年,书中的语言风格还是很有年代感的,不像当下的心理学著作风格通俗直白。
看看书里目录,感受一下文风:
第一章 天才儿童的悲剧和精神分析师的自恋障碍。
第二章 抑郁和自大——自恋障碍的两种表现形式。
第三章 关于鄙视。
跳出结构或者案例的细节,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是:
孩子永远是无辜的。每个孩子都有无条件的需求,主要是对安全、舒适、保护、联系、真实、温暖、温柔的需求,他们需要成人的重视和保护。
然而,这些需求很少被满足,而是被成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儿童受虐待创伤),这样的虐待造成的后果伴随一生。
社会站在成人的阵线,不同情儿童所经受的一切,反而去责怪儿童。而儿童面对伤害,只能压抑创伤感觉,隔离痛苦的记忆,把自己的父母理想化。
可是,这样的隔离导致神经病、心理疾病、身心障碍,以至犯罪行为。
而如果一个人从父母那里得到保护、尊重,其自身完整性在童年时期没有受损,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以及以后,都会是聪明、敏锐、有同情心、有极高的感受力的人。
他们热爱生活,关注和保护弱小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这就像如今人们说的,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在44年前,近半个世纪前,本书作者爱丽丝·米勒就能有这样的洞见,真的很超前了。
她看到,虐待儿童的行为不仅会创造不幸福的、困惑的儿童,还会创造具有破坏性的青少年和施加虐待的父母,以及让人迷惑的、荒谬的社会。
在儿童大脑发育的早期,他们受到伤害的时候,因为无力反抗,会把自然的愤怒或恐惧的感觉压制下来,将伤害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
将来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他们又会把这些强烈的情感,发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童年,不只涉及自己,还会应对父母的需求,还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影响三代人。
在人生早期的阶段,无论身体还是智力以及心理,都处于早期的时候,就承担了这么多,人在童年真不容易。
书中很多句子特别戳人,让人感触很深:
*如果一位母亲能够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尊重自己和孩子,那她根本无须教会孩子尊重,孩子便会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
*我们常把自爱与他爱对立起来,但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难以想象他会真的爱别人。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小房间,里面装着我们童年悲剧的道具。这里面可能是一个人不为人知的幻想、反常行为,或者是部分尚未克服的童年痛苦。
而唯一有机会踏入这个小房间的人,就是他们的孩子。新的生命进入里面,童年的悲剧继续上演。
看完这本书,意识到人有两次童年。
一次是自己看经历过的童年。
那时候还小,需要依赖父母,迎合父母的需求,压抑自己的感受,会把父母理想化,把自己过往的经历理想化,受过的伤,经历过的痛,都深藏在心里。
一次是经历自己孩子的童年。
自己长大成人,开始养育孩子,作为父母想要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又免不了受到自己童年的影响,去对待孩子、管教孩子。
其实我们有机会,像自己小时候期望的父母那样对待孩子,给他美好的童年,治愈自己内心的小孩。
因为,我们已经不是那个弱小无助、依赖父母的小孩了,我们不必再用很久以前的思维对待生活。
我们可以借助记忆回到过去,跟父母及原生家庭和解,留下好的影响,看到不同的伤,让它留在昨天。
从今以后,我们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远去的童年,尽己所能给予孩子美好的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