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已工作7年的姐姐聊天,得知她的职业困惑。这位姐姐做了7年的地产公司行政,目前是行政经理岗位。但她觉得做行政时间太久已经没啥意思,也容易遇到职业天花板,于是想转型做咨询顾问。但是对于做哪一类咨询、咨询具体做什么,她也不知道,对前途很迷茫。
正巧,我在读这本《洞见》,作者赵昂老师也是新精英的金牌讲师,做过非常多生涯咨询的案例,就顺势用书里观点帮这位姐姐分析了一番。
分析转型原因
一般而言,想转型的原因有3个:
1.职业能力不足的逃避;
职业能力不足是因为能力欠缺,早早遭遇职业发展的瓶颈,导致原有的发展机会无法被赋予。这里的能力不足,有一类人是因为前期在择业时没有根据自身优势来选择行业,无法在现在行业发挥自我优势;还有一类人是因为在一个行业尚且没有做到一定的积累就觉得自己不合适,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天赋的行业。
2.因人际关系而逃避;
人际关系自不必多说,一般职场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多半是与上司有关。
3.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常常出现在40岁左右,一件事情做着做着就没了激情,出现很多重复的工作,对工作也就是失去了兴趣。
在考虑更换工作时,不要盲目进行职业转型,更不要因为目前出现了能力不足、兴趣不再等等而产生逃避想法,只想逃离现在的工作环境。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正视自己当下的问题,思考对于当下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如果确定自己一定要转换行业,比如目前的工作确实是自己的短板,无法让自己的优势发挥;比如实在是无法忍受日复一日的倦怠,内求无果,向上无望,那么算好自己的转型帐就显得格外重要。
转型前算好的帐
1.打破对于不熟悉行业的“美好幻觉“。
大家对于未知行业的幻觉都会是美好的,比如很多人的梦想就是开个花店、咖啡店,做健身教练、导游、花艺师等等,但是却忽略了专业能力培养背后的精力和时间,忽略了个人品牌和营销,忽略能力和产品变现的能力,忽略独立工作的压力和风险。再比如很多人想去听起来“高大上”又能“挣到钱”的行业,却没有去想这些行业的高入门槛、激烈的竞争和更多精力时间的投入。
上述说的行政姐姐告诉我,她想去咨询行业,我问她:“你想去做具体哪类咨询,比如是人力资源类咨询,还是战略管理类咨询等等”,她答曰不知,只是朋友告诉她咨询类公司好像挣得不少,还能接触到很多公司,学到很多东西。我再问:“你可知咨询类公司常出差到对方公司,也常熬夜撰写报告,你有家庭和小孩,这个是否考虑过“,她答曰不知,之后沉默良久,说自己也许是没想好。这可能是很多想转型的人都面临的问题。
所以,考虑转型之前了解一个职业,提出“入行五问“:
①这个职业的入门要求是怎么样的?
②这个职业的发展空间如何?
③这个职业的价值回报如何?
④这个职业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⑤这个职业最好的企业、最牛的人在哪里?
多个渠道获得信息,互相印证,以了解准确的职业信息。
2.对自我缺乏认知。
自我认知的维度包括能力维度、兴趣维度、性格维度和价值观维度。能力与任务的完成度相关,兴趣与喜好相关,性格与人际沟通相关,价值观泽宇阶段性需求与人生追寻相关。通过对自我认知探索,有助于帮助自己了解当下问题所在,持续探索未来的方向。
如何探索自我的方法有多种,选择2种分享。
①专业的测评量表和专业解读。比如盖洛普、霍兰德、MBTI等等,但这些测评必须要经过专业人士的不断确认,而不能简单应用。
②有目的探索,及时归纳总结。
(见之前文章《发现你的职业优势(一)》
3.没有对成本、收益、风险进行评估。
转型的成本包括心理成本、探索成本、适应成本;收益包括新的职业可能性、确定的既得利益、可能的预期收益;风险包括难以适应需要再次转型的风险,不断尝试也找不到方向的风险等等。如果将成本、收益、风险考虑清楚再做选择,相信就不会那么纠结。
对于上述的行政姐姐,做了7年的地产行政,2个地产TOP10的平台经验。如果她转型,面临的是探索新行业的成本、薪酬降低带来的成本、7年积累的可迁移能力的损耗,有可能会有不适应的风险,带来的收益可能会是去到新的行业里的短期新鲜感和成就感,以及长期发展可能存在的收益。最后她决定依然根据过往经验偏重于选择行政相关职业,慢慢进行业务端积累,逐渐往业务方向去转型,虽然也有很大难度,但我们也愿意相信,经过深思熟虑和有积累、有目的的转型,成功率会远高于一时兴起的折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