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识呢……
外出回家,路过一家水果店,边走边在心里盘算:要不要返回去买香蕉呢?正当转身之时,看见身旁有两三个年轻哥哥姐姐卖香蕉,于是二话不说径直走了过去:
“香蕉怎么卖?”此时的我,也手拎一袋香蕉和丑橘,恍惚着走向小区门口……
“我们是饿了么的,在做活动,扫码买很优惠”,一位小姐姐站起身说。
“才17块钱,这么多”,旁边一位姐姐举起手里拎着的一袋香蕉和丑橘,一脸“赚到了”的欣喜对我说。
“来,我教你,打开微信或支付宝,扫一扫,领券,选中水果套餐(香蕉和丑橘),再点下单就行了”,还没来得及犹豫,我已经在小姐姐的指导下完成了下单操作。
进入小区才慌过神来,17块钱(2斤香蕉+2斤丑橘),平均4.25/斤,而水果店里香蕉才卖3.9/斤,虽然也没贵多少,关键我原本没想过要买丑橘,如果只买2斤香蕉,一共只需花7.8元,现在多消费了9.2元。
是什么原因让我多消费了9.2元呢?

1、捆绑消费;
2、模仿心理:旁边已买对我说很便宜的姐姐就是“拖儿”,内心的小怪兽被社会认同原理打败,无意识模仿起那位姐姐下了单。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爱模仿的小怪兽,不是被模仿就是在模仿,或者一边被模仿一边在模仿,而你又是哪一种?要怎么用好自己的或别人的这只小怪兽,又怎样才能不被这只小怪兽所打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