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进入山水The Emergence of Sages in Landscape Painting
•随着早期山水画的发展,贤士、高士开始在画面上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水也带有了纪念性,带有了价值的导向,带有了对理想人格进行自我投射的含义。
• 树下人物指的是古圣先贤、历史人物、时贤。从出土文物上看,从东汉一直到唐代,这类题材都特别流行,这可能和上流贵族社会的教化传统有关。
• 比较早的树下人物图,可以在汉代画像石中找到例子——山东临沂东汉墓画像石中仓颉像。
• 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图》比较流行,他们是时贤,是同时代的著名人物。这类图像都是所谓的树下人物图,高士优游林下,并未进入山水,是一种独立的图像类型。
卷轴画中的树下人物例子就更为丰富了,如《草堂十志》、《高逸图》、牧溪的观音像、梁楷《释迦出山图》、《白莲社图》、《虎溪三笑》……
• 人物进入山水,在图像上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变化:早期,河南邓县出土的南朝的画像砖商山四皓,画面形象对应的就是商山四皓这个词,山和人之间没有一个组合关系,只是一个图案化拼贴的关系。
•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一件北魏时期的孝子棺刻石。
• 画面上崇山峻岭,远山山脚下有一群人在画面上出入,因强调的是人物故事,所以人的比例画的特别的大,人的尺寸可能有山的2/3高度。
• 商山四皓是图案化的拼贴关系,孝子棺刻石则是在尝试着探索纵深退缩关系。 • 早期人物和山水的组合还是显得比较生硬。
• 人物进入山水,最典型的、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例子是唐代的韩休墓山水画。
• 在早期,至少在韩休墓山水画中,我们看到的这种山水画,人物和山水是分离的。
• 中国的山水画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人物进入山水是一个有趣的历史,人物和山水的这两种图式的组合, 树下人物和天地图形的组合,它有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
• 在卷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与山水结合的成熟例子。
• 在晚唐,最可靠的一个例子就是卫贤的《高士图》。
• 进一步再看董源的《溪岸图》、李唐的《采薇图》,就会发现人物已经完美地和山水融为一体。
• 卫贤的《高士图》,标志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即树下人物和所谓的天地山川的图形的完美组合。这是中国早期山水画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后来中国山水画基本图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中国的山水画,总是要有各种圣贤、隐士、高士在画面上出现。
• 高士并非一开始就和山水组合在一起,在山水画成熟之后,高士、贤士仍旧保留着独立的图像传统,和山水画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宋代以后的山水画又发展出了与真实生活相匹配的人物类型,如行旅人物、渔父、 樵夫等等。但这些形象后来又被赋予了高士的含义,成为对哲人、道德高尚的人、甘于寂寞、豁达乐观的人进行视觉隐喻的象征符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