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初稿,还太粗糙,继续完善。
在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前夕我答应他,把自己演讲的心得写出来。
于是便有了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共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讲认知,第二模块讲技巧。
第一讲 演讲不是表达自己,是替观众说话
大多数演讲者都会有这样的误区,在演讲前反复问自己:我怎么才能让他接受我的想法呢?
有句话说得好,这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就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口袋里和吧自己的想法放进别人的脑袋。
但是其实真的是这样吗?
那些“吧别人的钱揣进自己口袋”的商人,其实是让消费者自己把钱掏出来。要说真正把别人钱揣进自己口袋,那恐怕只有抢劫和偷窃了。
所以我要说的是,就像商家让你心甘情愿掏出钱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演讲者永远不要想怎么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而是去想怎么让别人主动接受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认为演讲者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我看来,演讲的本质是在替观众说话。
那么如何把这些东西说出来呢?
第一,设置认知台阶
既然面向的对象是人,就必须符合人的心理逻辑。
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是线性的,那么就可以用事实-疑问-原因的方式一步一步归纳出演讲主题所说的结论。所选的事实一定要是离生活很近的,让大家觉得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这样就相当于是“替观众把故事先说了出来”,那么结论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常见的认知台阶还有:问题-原因-方案,想,现象-原理-应用等。
台阶与台阶之间必须联系的非常紧密,这样才能让人忽略其中的逻辑漏洞。必须要说的是,逻辑漏洞是一定存在的,不要以为自己聪明到没有漏洞,你要做的只是用紧密的链接和完美的表演让观众忽略漏洞。
第二,台阶必须牢不可破
在一集《奇葩说》里,正方用开尔文的一句话:“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后代要做的只是添砖加瓦了”来证明自己的立场。
但是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是前半句,所以当反方用后半句来攻击这个论点的时候,正方的所有观点都瞬间崩塌。
台阶是逐级向上的,每一级台阶虽然注定会有漏洞,但是有一点底线是必须保证的,那就是所有案例和数据的真实性,永远不要以为你能骗到台下挺演讲的人,因为你只是在替他说话而已。
所以演讲者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切不可陷入自我痴迷中,夸夸其谈的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你说的爽,观众不知所云。
演讲者虽然在演讲时要陶醉其中,但是在语言组织上却必须时刻保持理性,兢兢业业的设置每一个认知台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