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805117/ea706d9d134b774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05117/045f6166f7dca8b7.jpg)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最早著录于《晋书·王羲之传》,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3月3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此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1]
该文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该文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1]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
——兰亭集序的介绍,节选自百度百科
永嘉之乱是指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的历史事件,[1]由居于中原的汉化匈奴人发动。[2]
西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同年六月,呼延晏和刘曜等人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2]
永嘉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族建立的政权被外族推翻,统治集团几乎全灭的悲剧。永嘉之乱后不久,晋怀帝为匈奴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皇室成员、世族门阀以“衣冠南渡”之名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北方也成为胡族活动的大舞台,彼此混战不休,令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2]
——永嘉之乱的介绍,节选自百度百科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这是唐人白居易写实诗歌的要旨。不得不说,历史上很多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因缘和深层次的原因,而有的文章和事件能够拥有影响千年的力量,其本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和历史深意是毋庸置疑的。
永嘉之乱是西晋王朝,也就是统一三国时代的司马懿后人,不怎么争气的子孙因家族权力争斗而使的天下大乱,外族乘虚大举入侵中原,而使得汉族政权第一次被外族政权推翻的史实……
衣冠南渡,背井离乡,即便是世家大族也未能幸免,虽性命保全,然国家不复,江山半壁的痛苦,相信唯有亲身经历才更有切肤之痛……之后唐人笔下的安史之乱,李易安、岳武穆笔下的靖康之耻都是历史的见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无论是杜甫还是李白,无论是岳飞还是李清照,历史的沉痛都凝结在诗人的诗句中还有无数老百姓和士兵悲剧的命运中……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所以,在家国不负,政治斗争波谲云诡,世人皆以玄学清谈的风气日上的时事下,王羲之在永嘉之乱的42年后有这样一篇《兰亭集序》的问世,不可谓不经典。抚今追昔,我们拨开历史的烟尘,反复看到了一个感时伤逝,同时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世界本质的有血有肉的士大夫形象。
他没有旁征博引,他没有故弄玄虚,他更没有华丽辞藻,而是通过一场修禊事也的暮春聚会,游玩赏乐而通过一篇序文而揭示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奥义。
人类的渺小,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宇宙的永恒,这都是对于人生的有限时间和宇宙的无限的对比而产生的强烈对比和无限慨叹,这是千百年来,以致千百年后“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论断的由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叶落而知秋,而绵延无尽的长江水,却无声无息,川流不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面对无涯的宇宙和有限人生的喟叹时,我们才能发出超越时代、超越人生的灵魂之问、生命之问、永恒之问!
是的,在约300年后一位初唐诗人,在镇江边,也有过这样的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
宇宙、人生,一浩渺,一微弱;一无涯,一有限……
所以,在面对宇宙人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呢?
——力 2023年9月15日 周五 癸卯年八月初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05117/f730b956ff7d3b47.jpg)
网友评论